北疆文化·河套名家访谈丨盖之庸:与文物对话 在传承“过去”中烛照“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0:05 1

摘要:“北疆文化·河套名家访谈”栏目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指导,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制作推出。每期邀请一位河套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采用“主持人对话+网友互动”形式访谈。通过文化名人个体叙事,激发公众对河套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不断丰富北疆文化内容,助力

“北疆文化·河套名家访谈”栏目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指导,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制作推出。每期邀请一位河套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采用“主持人对话+网友互动”形式访谈。通过文化名人个体叙事,激发公众对河套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不断丰富北疆文化内容,助力北疆文化更广泛传播。本期推出河套名家——盖之庸。

刻在崖壁上的阴山岩画,闪烁着史前先民对星空的原始叩问;不同时期的遗址遗存中,凝结着多民族马蹄交错的共生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里,河套地区形成的各种奇特自然地貌、景观,留下的文物遗迹和文化痕迹,成为河套文化中的瑰宝。

“每次回到巴彦淖尔,看到阴山岩画、看到我们曾经亲手发掘的墓葬,父亲曾经在这里田野考古的画面就一帧帧在脑海中闪过。这里不仅是我人生情感最浓厚的地方,也是我决定从事田野考古的地方。”日前,记者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盖之庸翻开一册册学术著作,向记者讲述多年“鉴古知今”的收获与思考。

以石为证:

“无字天书”见证游牧文明的“千里画廊”

“阴山岩画,又名阴山岩刻,被誉为 ‘千里画廊’‘ 亘古天书’‘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岩画之一,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的现实情景和审美观。”书籍、画册、信件……在盖之庸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各类关于文物的学术著作整齐堆放,他翻阅着父亲盖山林的著作告诉记者,“这本书是1976年父亲发现第一幅阴山岩画时所作,那时候他正在做长城调查,随着长城调查发现了岩画的线索。”父亲盖山林田野考古的场景仿佛浮现眼前,让盖之庸感慨万千。

1976年夏秋之交,内蒙古文化工作队(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派盖山林先生到乌拉特后旗考察汉长城,途经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在当地青年人的指引下,他终于看到了苦寻多年的岩画。

从此,沉睡在深山峭壁中的阴山岩画,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开始重新观察和审视阴山岩画,把它喻为“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历程的千里画廊”“河套文化的宝藏”。

盖山林先生发现阴山岩画后,提议把岩画作为单独的一个学科来研究,创立了岩画学,弥补了中国在世界岩画学研究的空白,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岩画学之父”。

“阴山岩画主要集中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及磴口县等地的阴山山脉中,东西横亘350公里、南北绵延60—120公里,其中较密集区有19处。”关于阴山岩画,盖之庸早已熟稔于心,言语中透露出对文物研究满腔的热爱,“这些成果不仅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也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盖山林先生在其著作《阴山岩画》一书中给予了高度评价:“阴山岩画,年代之久,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数量之多,题材内容之丰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岩画宝库相媲美。”

“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典型要素。阴山岩画的发现,证明了河套文化的源远流长,它以图画的形式,承载着河套文化,是河套历史文化中辉煌的一页。”盖之庸坦言,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从事了田野考古工作,结下了与巴彦淖尔、与河套文化的不解之缘。

自1990年开始,盖之庸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他亲手发掘河套文化的“证据”,为河套文化探源,当他将零散的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串联成线,或诉诸笔端、或娓娓道来时,那些冰冷的文物和尘封的历史,仿佛因此活了过来。

访古循迹:

“原始言语”勾勒民族交融的千年印记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经夏、商、周,直至到元、明、清,时间跨越上万年,历经多个朝代,从这些“原始语言”中,历史脉络完整,体现了阴山先民创作的连续性。

“阴山岩画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共同铸造的历史画卷,也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在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长廊内,记者跟随盖之庸缓步前行,观看着一组组老照片,他一边回忆一边说,“在鸡鹿塞可以看到一边是汉墓,一边是阴山岩画,说明这里自古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繁荣、共同交流的地带。”

在阴山岩画中,也有不少北方游牧民族创作的文字岩画,如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古文等等,这类岩画实证了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阴山岩画就像是‘文字之前的文字’,人类在发明书籍之前,我们的远祖曾经通过歌传口授,通过甲骨刻字,青铜器铸铭,陶器上刻绘来记录历史事件,但留给我们的多是记忆的片断,难以从中探寻历史的全貌,而岩画恰恰做了很好的补充。”一份份历史资料呈现在记者眼前,盖之庸声情并茂地向记者介绍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他看来,关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信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都可从阴山岩画中找出答案。“阴山岩画以古朴、粗犷、凝炼的画风和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群体活动、宗教萌芽等,成为民俗学、美学、原始宗教史、民族史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是造型生动简朴、意境深远的形象史诗。” 盖之庸说。

“这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更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阴山岩画是研究这些民族生活状态的活化石,也是体现这些民族生活状态、精神崇拜的活剧。”盖之庸说,千百年来,许多部落、民族和文化在阴山地带交替出现,绘就了和谐共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画卷,成为河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鉴古知今:

守护“艺术瑰宝”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让社会大众更好地感受河套文化,才能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做好文物的整理研究工作,使其能够传承下去,一直是文物研究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

“要给游客一个历史背景,让他们知道岩画究竟从哪儿来。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是怎么发现岩画的,保护的历程又是怎样的,这是对文物的尊重。”在盖之庸看来,阴山岩画的保护和传承要解决“谁人所绘?绘于何时?为何而绘?”的问题。

“岩画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其周围多散布祭坛、墓葬等,要将这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才会对岩画的文化内涵有更好的把握。”对盖之庸而言,岩画凿刻的山、石也绝对是先民有目的的选择,要将岩画创作的大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最终读懂岩画。

“阴山岩画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其价值自不待言。现在阴山岩画面临着保护与研究的双重任务,而保护更是重中之重。让几万年延续不断、走到今天的岩画完好地留存于后世,是我们必须担负的使命。”谈及未来如何加强保护阴山岩画,盖之庸坚定地说。“此前我们大多采用类型学的比对法,通过色度、画法等特点确定岩画的年代,现在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从事这项工作。岩画保护研究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不管多漫长,都要走下去。”

2008年,巴彦淖尔市成立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岩画研究院,制定实施《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与保护实施方案》,这一年也被确定为阴山岩画年;2012年,阴山岩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年,阴山岩画断代数据采集活动启动,该项目通过千里眼智慧平台数字化信息系统,对岩画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建立数字档案,让每幅岩画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一系列科学的保护规划与数字化技术对岩画进行记录和存档,为后世研究保留了珍贵的资料。此外,在保护的基础上,我市适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古老的艺术瑰宝。

交谈间,盖之庸不断拿出各类文物资料,娓娓道来其中的故事。这些文物不仅延伸了历史轴线、活化了历史场景,也让今天的人们在文物中感知河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北疆文化。他笑着告诉记者:“文物的系统梳理,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河套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既有黄河文化的经络、农耕文化的底色,又有草原文化的图景、红色文化的印记。”

“当下如何讲好河套文化的故事?我觉得首先就离不开互联网。”在盖之庸看来,运用数字化手段引导老百姓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让大家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让历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从历史的点点滴滴中感悟到古人的智慧,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从而汲取河套文化、北疆文化的力量。

如今,这片游牧民族岩石上的“艺术画廊”,正在全方位保护下散发光彩,向今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延续不辍的精彩故事。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