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之笔书写亮丽北疆】2024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暨生态文学名家锡林郭勒行作家作品集锦(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2 17:10 2

摘要:2024年8月,内蒙古文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在锡林郭勒盟共同主办了2024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暨生态文学名家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和自治区的十余位知名作家通过实地采风,以文学之笔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发生的巨大变化。

2024年8月,内蒙古文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在锡林郭勒盟共同主办了2024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暨生态文学名家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和自治区的十余位知名作家通过实地采风,以文学之笔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全方位展示生态文学采风活动成果,“内蒙古生态环境”开设“以文学之笔书写亮丽北疆”专栏,陆续发布作家作品,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文学力量。

锡林笔记

佟鑫

舷窗外的云絮被八月的落日镀成金箔。飞机开始下降时,机翼下的锡林郭勒草原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羊皮地图。此前从高空俯瞰尚显朦胧的地貌,此刻在斜射的阳光里纤毫毕现——起伏的草甸如绿浪层叠铺展,每隔十公里便涌起的一道道深褐色沙梁,像大地的年轮横陈在丰茂的草丛间。

当锡林浩特机场的芨芨草掠过舷窗时,北纬43度的风裹挟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两小时航程的倦怠在湿润的负氧离子里悄然消散。同行者笑言,这里的空气是“会呼吸的翡翠”。我赶紧打开手机查询,果然,这里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2万个,是都市的80倍。深呼吸间,仿佛能听见沙壤下草根顶破晨露、向阳生长的细微声响。这得益于锡林郭勒持续推进的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如今锡林郭勒全域的植被覆盖率较10年前提升了18%,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氧仓”。

次日清晨,当大巴车缓缓驶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刹那,视野豁然开朗。柏油路随海拔攀升蜿蜒伸展,两侧紫苜蓿与针茅草织就的绿毯向天边铺陈,远处山影绰约间,蒙古马群正低头啃食返青的牧草,鬃毛在晨风中扬起细碎的金芒。皮肤黝黑的讲解员刘玉良早已等候在路边,古铜色面庞绽放着草原人特有的热忱。他迎上来,浑厚的嗓音里流淌着对土地的深情:“这片草场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牧民们世代守护的家园。”谈及生态奥秘,他熟稔得如数家珍,“你们看,那些觅食的乌珠穆沁羊,它们啃食沙葱时连根系都不会破坏,蹄子踏过的沙地反而能播撒草种。”这片土地上每一株草的生长轨迹、每一只动物的迁徙规律,都在刘玉良的口中化作绘声绘色的故事。

行至山腰,一丛缀满鲜红果实的灌木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山刺玫,蒙语里叫‘乌日乐-其其格’,有的地方叫它红果。"刘玉良俯身摘下一颗浑圆饱满的果实,他用指尖轻压,果皮绽开时溢出淡淡香味,"别看它个头不大,浑身却是宝呢。花里可提取芳香油,花瓣可做糖果、糕点、蜜饯的香料。”他剥开果肉露出鹅黄的瓤,“果皮里藏着珍贵的黄酮类物质,牧民们常采了酿酒,酿出来的酒带着独特的果香,那酒香能勾住草原的月光。"

山上的植物葳蕤葱茏,有人好奇地问:“这么多植物是人工种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保护区内现有种子植物658种,仅药用植物就有麻黄、芍药、黄芩等426种。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没有人为栽种。”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时,刘玉良不时停下脚步,为我们指点着路边的各种植物,“这里的每株草都是草原的守护者——芨芨草固沙,金莲花涵养水源,它们比任何人工植被都更懂如何与沙地共生。”可以听出刘玉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据说近年来,锡林郭勒草原建立了珍稀植物监测网络,每一种草木的生长都被纳入了生态档案。他们像对待家人般守护着这片天然植物基因库。

登上海拔1700米的木质瞭望塔,保护区全貌尽收眼底。风自云端垂落,带着雨中泥土的清冽与草叶的芬芳,瞬间将人托举到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极目远眺,天地像是被一双巨手揉捏过的调色盘:近处是翡翠般的新草,往东渐变为黛青色的原始森林,再远处则是铺展到天际的云雾。而在这片流动的色彩图景中央,扎格斯台湖静静倒映着整片天空。扎格斯台湖在蒙古语中意为“有鱼的湖”。它是一个淡水湖,不仅盛产鲫鱼、鲤鱼、草鱼、鲢鱼、泥鳅等鱼类,更凭借 “沙水共生” 的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干旱区湖泊保护的典范。走下瞭望塔,沿着栈道向着扎格斯台湖漫步,每一步都踏碎了满地碎银般的光斑。芦苇丛像一群绿衣舞者,在风中起伏成连绵的波浪。蹲下身掬一捧湖水,清凉漫过指缝,连掌心都染上了湖底沙砾的细腻纹路。

随着视野的拉近,湖心岛的轮廓逐渐清晰,宛如一块翡翠棋枰浮在澄澈的水面。三两只赤麻鸭掠过水面时,翅尖激起的涟漪会惊散潜伏的银鲫群,荡开细碎的鳞光。据说,遗鸥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在此地完成生命的循环——产卵期的雌鸥会精确地将卵产在沙质巢穴的向阳面,湖心岛及沙质湖岸为遗鸥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遗鸥选择在此筑巢,是因为其沙质巢穴能有效隔绝天敌,且湖水的pH值维持在8.9左右的弱碱性环境,符合幼鸟生境的适宜性要求。进入春季繁殖期,雌鸥通过精确的巢穴选址(向阳面沙地)和卵壳斑纹伪装,使卵壳表面的棕褐色斑纹与湖底沙砾浑然一体,极大地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湖区盛产的鲫鱼、鲤鱼、花鲢等鱼类,其鳃部运动产生的水体扰动,使遗鸥巢穴周围1.5米范围内的溶解氧稳定在8.5mg/L的高水平。这种富氧环境不仅满足幼鸥的呼吸需求,更吸引了摇蚊幼虫等底栖生物聚集,成为遗鸥雏鸟的主要食物来源,形成“鱼、鸟、微生物”共生的完整食物链。保护区还建立了遗鸥监测站,每年派专人守护繁殖季,见证着万只遗鸥在此续写生命奇迹。

暮色里,扎格斯台湖褪去了白日的璀璨,沙底折射的微光在芦苇丛间明明灭灭,像谁遗落了整袋星子。扎格斯台湖作为浑善达克沙地中罕见的淡水湖,其沙质湖底与流动沙丘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界面。它以1.5至2米的浅水区域,串联起沙底、沙丘、鱼类、水鸟的共生网络:沙丘根系固沙护湖,湖水滋养植被固沙,形成“沙水互济”的生态闭环,不仅为鱼类提供了理想的产卵环境,还通过沙丘根系的固沙作用,帮助维持水体的稳定性。这“沙—水—鱼—鸟”共生体系在全球干旱区域中具有代表性。当地的牧民们将其称为“天河遗珠”,而在生态学家眼中,这是干旱区“沙水共生”的活教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着“中国方案”。

锡林郭勒以其独特的呼吸韵律,讲述着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当城市居民在钢筋森林里寻觅氧吧时,草原牧民早已将负氧离子织入毡房的经纬,把“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智慧融入游牧生活的血脉。那顽强生长的沙柳,挺起箭杆的芨芨草沙,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下,这片土地正以“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的姿态,续写着美丽内蒙古的崭新篇章,成为美丽中国的一扇窗口。

作者简介:

佟鑫,女,《中国作家》纪实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北京朝阳区作协副主席。创作有报告文学、评论、电影剧本等。获得第九届“长征文艺奖”文学评论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文学报》《艺术报》《江南》《解放军文艺》《东吴学术》《山西文学》等。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