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平稳平安开河的背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0 15:28 2

摘要: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3月19日对外宣布,就在这一天,黄河内蒙古河段在经历113天流凌、封冻过程后全线开河,标志着2024—2025年度黄河凌汛期结束。

春回大地,大河冰融。锁住一冬的北方黄河,迎来了开河的日子。

黄河内蒙古河段全线开河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3月19日对外宣布,就在这一天,黄河内蒙古河段在经历113天流凌、封冻过程后全线开河,标志着2024—2025年度黄河凌汛期结束。

凌期里的黄河,在并未引起更多社会关注的情况下,悄然度过了又一个平稳的凌汛,未发生较大险情。但人们并不知晓,在这平稳平安的背后,却有着并不平静的历程:水利部及沿黄相关省区水利部门锚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干支流堤防不决口”目标,扎实做好凌情监测预报、骨干工程调度、跨河设施管理和堤防巡查防守等工作,慎终如始,协同发力。从水利部防汛决策部门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从指挥员到一线观测巡查人员,紧盯凌情的双眸和不敢懈怠的坚守,换来的是又一次“母亲河”冬日安澜。

防凌备汛 细化细化再细化

黄河千里冰封,冰凌漂流,表面上壮阔静美,却极易发生凌汛灾害,其成灾突发性强,具有难以预测、难以防守、难以抢险等特点。

2024年11月27 日,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出现流凌,12月14日出现首次封河,2025年2月8日全河达到最大封冻长度728.4千米。2月17日,黄河内蒙古河段开始融冰解冻,黄河进入开河期,至3月19日,黄河全线开河,凌汛期历时113天,全线开河日期比常年平均偏早6天。

据黄河水文部门介绍,本年度黄河凌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黄河流域冷空气势力弱,气温整体偏高;首凌首封晚,开河时间早;上中游出现封河,封冻长度短,黄河干流最大封冻长度较近10年均值(891.7千米)偏短约163千米;上游封冻河段冰厚薄,槽蓄水增量小;下游三次短暂流凌,未发生封河。

防凌备汛,贵在早部署、早准备。2024年10月,水利部召开2024—2025年度黄河防凌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本年度防凌工作。进入凌汛期,各单位密切监视黄河凌情发展动态,强化会商研判,在流凌、封河、开河等关键节点,有针对性细化实化防凌措施。

“从2月21日起,我们即开始滚动预报预测和会商研判。”黄委防御局综合与抗旱处处长祝杰介绍。据统计,凌汛期间,黄委共组织召开41次防凌会商,准确全面把握天气、水情信息,分析研判各河段实时凌情、冰情,为防凌指挥调度决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开河关键期,水利部、黄委工作组多次赴防凌一线现场督导凌情监测、调度执行、巡查防守等工作。3月2日至3月19日,黄委连续派出3个工作组、11人次不间断督导防凌工作,重点对开河关键期责任落实、险工险段巡查防守、滩区群众转移避险、物资储备、浮桥运行和应急分洪区分凌情况等进行指导。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对黄河防凌工作作出部署,要求锚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黄河干支流堤防不决口”防凌目标,统筹做好凌情监测预报、水工程调度、堤防巡查防守等工作;春节正月初一视频连线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公司,部署防凌调度等工作;2025 年2月15日至17日又带队赴内蒙古防凌一线调研指导黄河开河期防御工作。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在封河关键期赴黄河内蒙古河段督促落实防御措施。

针对开河期开河速度显著加快的形势,水利部和黄委3月13日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落实响应联动措施。

数智哨兵 “天空地水工”立体“把脉”

“水利一号卫星传回2米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我们可以开展遥感影像处理和河道清沟、漫滩、堤防偎水情况等凌情要素遥感解译工作,进行对比分析。”

2024年12月,“水利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在本年度凌汛监测中大展身手。水利部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水利一号卫星在监测凌情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想看哪看哪,影像可以随时提取。”

凌汛监测是防凌工作的耳目、侦察兵。本年度凌汛期间,水利部门充分利用“水利一号”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视频监视、水文站监测及地面巡测等“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每日跟踪掌握流凌密度、封河长度、水位、流量等凌情信息,为防凌指挥调度提供重要依据。

3月17日,黄河内蒙古河段全线开河在即,黄委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包头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抓紧做好开河期水文监测工作。

包头水文站工作人员进行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与相控阵走航式ADCP比测工作

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

“这是由7个缆道机器人、6个ADCP探头等组成的冰期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在包头水文站测验断面,正在进行ADCP和传统流速仪流量比测工作的副站长郭新伟,一边指向断面上高悬的冰期流量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一边介绍:“当前,该系统已实现在全断面封冻、清沟及畅流期三种工况下流量实时在线监测。”

冰凌之下潜藏着风险,开河期既是凌汛风险暴发期,也是防凌关键期。位于托克托县的头道拐水文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黄河凌汛监测关键站。位于测验断面旁的定点式冰水情一体化监测雷达如一双眼睛“注视”着下方河道。

“该仪器冰层探测厚度大于3米,冰厚分辨率达毫米级,可每小时自动监测记录1次数据,实现固定位置冰厚、冰面高程、气温等在线监测。”头道拐水文站站长高文龙介绍道。

头道拐水文站工作人员开展无人机冰清巡测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裴云表示,近期为全力打好本年度开河收官战,全面掌握凌情信息,他们实行站队结合冰情巡测模式,增加巡测人员与频次,确保多方位监测宁蒙全河段凌情。

数字赋能“把脉问诊”凌情态势。在本年度凌情监测中,卫星遥感、移动综合测验平台、无人机测流系统、走航式ADCP多垂线法、AiFlow视觉测流系统、光电测沙仪冰期泥沙在线监测设备等新仪器、新设备组成的凌情监测数智哨兵,正逐渐替代传统依赖人力的方式,在提升监测工作条件的同时高质高效开展水文测报工作,为打好黄河防凌硬仗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精细调度 凌情平稳的“压舱石”

黄河防凌工程体系包括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应急分凌区等。

“经过多年实践,黄河防凌调度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做法:封河后,逐步压减上游水库出库流量,为凌情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开河期,进一步压减水库泄量,为槽蓄水量平稳释放创造有利条件,适时启用内蒙古应急分洪区分凌,进一步减轻防凌压力。”黄委总工程师魏向阳介绍道。

本年度凌汛前,黄委修订完善《2024—2025年度黄河防凌调度方案》。流凌封河期,根据来水、凌情、流量演进等实况及预报情况,动态调整调度方案,科学调度刘家峡、海勃湾、万家寨等骨干水库,精准控制内蒙古河段封河流量(750立方米每秒),实现按计划封河。

进入开河期以来,黄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按照“上控、中分、下排”的调度原则,坚持流域一盘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强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统一调度。

刘家峡水库自2月18日至3月上旬4次压减下泄流量,最小压减至360立方米每秒,尽量削减开河期凌汛洪水后续动力,为槽蓄水增量平稳释放创造有利条件。在保障下游河道防凌安全的前提下,海勃湾水库自2月17日起逐步降低库水位至1073.5米,及时腾出防凌库容,做好应对突发凌情的拦蓄准备。万家寨水库自2月20日起逐步降低库水位至970米以下,避免顶托上游来水,为凌水平稳下泄创造有利条件,减轻万家寨库尾河段凌灾风险。

应急分凌是预防和减轻凌汛灾害威胁、保障平稳开河的重要手段之一。3月1日18时,随着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泄水闸提闸放水,黄河巴彦淖尔段向乌梁素海应急分凌正式开始。本年度及时启用河套灌区及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杭锦淖尔等应急分洪区分凌3.49亿立方米,减轻了内蒙古河段防凌压力,实现平稳开河。

巡查值守 防凌责任重于山

3月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大树湾堤防管理所内,一线巡查员霍关小刚刚巡堤查险返回。

“开河期流凌多,这个时候可不能放松警惕。”十几年与黄河打交道,霍关小早已摸清了它的脾气,在即将全线开河的的关键期,56岁的他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沿着约30千米的责任区至少巡河2次,重点排查大堤吃水、穿堤涵渗漏及管涌渗漏等情况,确保开河顺利。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工作人员介绍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据了解,在人工巡检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地、水、空”一体化河道凌情巡查。在内蒙古自治区防凌前线指挥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副主任赵泽峰指着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介绍,他们应用116处视频监视设备24小时监控,利用无人机巡查重点河段,密切关注河道凌情发展态势,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早消除。

本年度凌汛期,水利部强化工程巡查防守,统筹考虑历史凌情、偎水深度、河势变化、桥梁、卡口等因素,研判提出巡查防守重点河段共25段,长度33.7 千米,及时向地方发出通知,提醒加强堤防巡查防守,尤其是夜间巡查,并预置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确保堤防安全。

开河关键期,涉河安全监管是重中之重。水利部建立25座施工栈桥和 69 座浮桥管理台账,按照预案强化“一桥一策”监管,督促指导有关地方和单位倒排工期,落实浮桥、在建工程施工栈桥应急处置措施。实时掌握凌情变化,根据封开河进展及时拆除浮桥,确保行凌畅通。

千里冰凌化春水。虽然防凌暂告一段落,但防汛“大考”如期而至。3月15日,全国进入汛期,未雨绸缪早当先,防汛备汛不松懈,水利部门将继续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坚持防住为王、预防为主,抓早抓细抓实各项防御措施,随时应战可能到来的暴雨洪水,全力以赴确保江河安澜。

作者:王栋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