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九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苏南乡村描画时代巨变下的艰难转型,挥就一部经典《江村经济》。九十年后沧桑巨变,城镇化浪潮席卷中国乡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唐泽楷、张思源、史云磊、李雨萌和4位“望道新闻卓越班”大一学生白纾毓、李嘉欣、鲁静怡、白溯然,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近九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苏南乡村描画时代巨变下的艰难转型,挥就一部经典《江村经济》。九十年后沧桑巨变,城镇化浪潮席卷中国乡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唐泽楷、张思源、史云磊、李雨萌和4位“望道新闻卓越班”大一学生白纾毓、李嘉欣、鲁静怡、白溯然,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李泓冰与业界导师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李天扬、SMG高级编辑吴琳、解放日报高级记者尤莼洁的带领下,搭乘高铁,以300km/h的高速经由“江村”(开弦弓村),来到安徽黟县碧阳镇石亭村,试图追随大师脚步,叩开百户村民的家门,倾听他们的万千心事,了解乡村嬗变的过程。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是活色生香的古今故事。
石亭村的早晨。
乡村治理中枢:村委会观察与思考
黟山环抱,白鹭纷飞。
石亭村是黄山市黟县城关镇“碧阳镇”的下辖村,离县城约五公里,与邻近赫赫有名的宏村、西递不同,虽被纳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却鲜为人知,在原生态的环境下,“三农”问题呈现得十分典型。
调研从村委会开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末端的延伸,群众自治的村委会堪为乡村一切活动的“中枢”。听村支书和村委成员将乡村治理的甜酸苦辣和盘托出,同学们初步了解了村情。行前,每位学生认领了一个主题,包括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在村委会,几乎每个主题都能找到一个对应场景。队员们分散观察“阳光之家”、村卫生室,采访村委委员、前来活动的村民等,描摹出了石亭村的大致轮廓。
访谈村委会。
石亭村卫生室,大学生村医正给村民量血压。
之后,在村支书和几位村委的引领下,师生们分成四组,在烈日下走进弯弯曲曲的村中小径,开启入户调查,每天都距100户的总目标更近一些。入户家庭各具特点,包含“五保户”、低保户、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户口外迁家庭、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重点户等。
此次调研,重点关注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及城镇化大潮中,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如何改变,他们具体的急难愁盼是什么,也有我们感兴趣的,诸如现代信息传播如何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提问时,除了基本职住信息与生活状况以外,还会重点调查互联网接入情况、生活城市化程度、代际关系变迁等方面。
叩开百户家门:倾听乡民的万千心事
山外石亭,山里枧溪。
石板路侧是潺潺溪流,炎热中注入一股清凉,曲曲折折,串起石亭村各家各户。
实践队员们坐在小木凳上、塑料板凳上、石阶上、沙发上,站在木门外、鸡栏边、工地边、猪栏边、菜地里,向曾经陌生的乡亲,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一周后,队员们的手机录音里,装满了石亭人的记忆与现实。
石亭人大多务农,但务农收入比较微薄,遂多以种茶、务工以补贴家用。留守乡村的,基本都是老人,他们的乐趣,大多源于手机短视频。他们不太善于操作手机软件,但对短视频极为熟稔,且大多不甚关注乡村事宜,更喜欢中美关系、巴以冲突、俄乌战争等国际议题,阿姨奶奶们最爱刷短剧看直播,会使用移动支付者则在少数。
问及代际关系,老人们大多表达出与子代的隔离感,“不去管他们”“各自生活就好”,经常出现在回答里。石亭的新一代子女,大多已在城里买房落户,除春节和中秋等传统节目,已很少回村。在教育方面,仅7万常住人口的黟县,只有唯一一所普通高中——黟县中学,高三毕业生仅两百多人。不少家长把孩子带到歙县、屯溪甚至是杭州临安,接受更好教育。年轻的家长和孩子都走了,石亭村的老龄化十分触目。
这个以五十岁以上乡民为主的徽派小村,正在经历城市化大潮的冲刷,也在接受城市化的反哺。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治理仍在周密地进行。村支书和村委成员仍会定期上门调查五保户、低保户情况,对有大病、慢性病傍身的家庭给予特殊照顾,防止因病返贫。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仍在给乡民们提供兜底的生活保障。
对谈黟县县长:探讨乡村文化优势
萤火明灭,月明星稀。
百户调研结束后,学生们与这个村落的连接尚未结束。
7月10日,师生们来到黟县县政府,对谈黟县县长曹文磊和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文旅为线,学生们一点点拨开文旅资源开发中乡村和县城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张力,不仅从宏观层面了解乡村振兴的动能与实践——黟县正在引入更多有特色、高品质的业态,将各村落的独特文化印记,转化成专属文化优势,更在微观层面落点,关注资源再分配过程中,乡民的生活变化与切身感受。
学生与县领导的问答,将城市化的具体进程建起了从宏观到微观之间的桥梁。
回归乡里,师生们漫步走进乡民的生活。
村民们也有自己的乐趣。“来呀,一起来呀,你们年轻力壮的,还比不过我们老大爷吗?”一个赤膊的大爷举着乒乓球拍比划了两下,招呼在门口张望的几位实践队员。
村中心的石亭“大会堂”现已改造成了乒乓房,4张乒乓球桌依次排开,由“拾庭画驿”民宿主理人添置,成了小小的村民文体中心,和主路上的几家小超市,并成村中重要的“情报站”。
石亭大会堂,乡民正在打乒乓球
台上交手比拼,门口大风扇下,大妈和大爷们唠着家常谈着八卦,门口的大黄狗时不时对着来往的电瓶车吠叫。几十米外的家中,一位老奶奶正刷着“抖音”,和手机屏幕里的AI“央视主持人”聊天,消解失子之痛;而村子的另一头,一位曾经的乡村教师正独自待在百年历史的古徽州民居,干练地打开“今日头条”,翻阅着中美关系的民间评论;再远的山上,枧溪畔的石屋里,那位快乐的大娘,又追起了她最爱的霸道总裁爱上清洁工的短剧,插空更新一下自己的抖音……
十里外的黟县古城,十字交叉路口的高戏台上,大喇叭播放着曾经作为网络热曲的黄梅戏片段,台下人流熙熙攘攘。小溪穿城而过,溪上灯笼半悬,一直亮到尽头的石桥。桥下的漳河静静地流,经过云门塔与道旁的酒吧,听见群凫振翅的声音,便又回到了石亭村。
8个学生,8天光景,叩百户,走万步,察今昔,用心听、用眼看、用脑思。一户户乡民故事串成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黟山环绕的大地上,城镇的印记在时间的流动中沉淀在乡民生活的河床,而新一代乡民又在慢慢出走,带着乡村的记忆淹没在城市的洪流之中。
百户调查只是一个开始。“石亭调查”还将继续,还有300多户的门等着叩响。明年、后年,还会有更多的新闻学子,走进石亭,走进中国乡村,追随大师,再续望道。(唐泽楷)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