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五代十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7:00 1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指907年后梁建立起至979年宋朝建立的这段大分裂时期,时间长达72年。所谓的五代,是指中原地区出现了五次政权更替,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差不多同时,在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藩镇割据,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指907年后梁建立起至979年宋朝建立的这段大分裂时期,时间长达72年。所谓的五代,是指中原地区出现了五次政权更替,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差不多同时,在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藩镇割据,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合称为十国。十国中前蜀、吴、闽、楚灭亡于五代,其余为北宋所灭。

这是一个连皇帝都沦为“高危易耗品”的时代,别说寻常百姓,就连穿越者都对这片土地唯恐避之不及。大唐盛世落幕之后,中原大地陷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割据混战,短短数十年间竟涌现出56位君主——北方14位,南方42位。这些政权大多凝聚力薄弱,君主的非正常死亡率却高得惊人,超七成死于弑杀、兵变或毒杀。在这场堪称“五代十国版皇权吃鸡大赛”中,最终谁能笑到最后?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为摇摇欲坠的李唐王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乱世之中,朱温、李克用等人相继崛起,拉开了五代争霸的序幕;与此同时,杨行密、王建等人南下,开启了十国割据的篇章。

朱温出身贫寒,早年加入黄巢叛军,凭借战功成为黄巢麾下大将。但他见黄巢难成大事,便转头归降了唐朝。当时逃到四川的唐僖宗早已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朱温是否真心归降,直接将开封封给了他,还赐名“全忠”,盼着他能为大唐尽忠。可从结局来看,这个名字简直成了天大的讽刺。

朱全忠(朱温)在讨伐黄巢的过程中迅速壮大,成了当时最具实力的藩镇之一。此外,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陇右节度使李茂贞也手握重兵,他们之间互相攻伐、攻城掠地,压根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而唐廷的皇帝对此毫无办法——他管不了藩镇,就连身边的宦官也驾驭不住。

公元903年,朱温率军冲入长安皇宫,一口气诛杀了700多名宦官,从物理层面终结了持续147年的宦官乱政问题。此后,唐昭宗彻底沦为他的傀儡,首都也被迁到了洛阳。朱温担心唐昭宗暗中联络其他藩镇讨伐自己,索性弑杀昭宗,改立小皇子李柷为帝。为扫清篡位障碍,他还将朝中的高门士族官员清洗一空,尸体尽数抛入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经此一役,自魏晋以来存续数百年的高门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五代政权的官僚体系逐渐转向“藩镇武将+寒门文士”模式,再也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

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下诏禅位于梁王朱温,唐朝正式灭亡。朱温登基称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开封为东都、洛阳为西都。不过,后梁实际控制的领土仅以河南为核心,涵盖山东、陕西东部、安徽北部的中原腹地:南方的南汉、马楚、吴越、闽国、南平仅在名义上臣服;四川的王建则占据巴蜀及汉中地区,干脆自立为帝,建立前蜀;江淮地区的杨渥(杨行密之子)继承父业,依托江淮水军与后梁在淮河沿线长期对峙,甚至联合李克用、王建形成“反梁同盟”,仍以“大唐吴王”自居,拒绝向后梁臣服。

北方的两大强藩——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则坚持奉唐朝为正统,打着“为唐帝报仇”的旗号讨伐朱温。朱温气得咬牙:唐朝没亡时,你们也没多尊敬皇帝,如今唐朝没了,倒一个个成了“大唐忠臣”?

李克用病逝后,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李存勖骁勇善战且擅长谋略,刚继位就在潞州之战中大败朱温,狠狠挫了后梁的锐气。

此时57岁的朱温已意识到,自己有生之年难统一北方,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五代军阀多有收养义子的习惯:李克用有11个亲子、13个义子,号称“十三太保”;朱温则有8个亲子、5个义子。其中,朱温最偏爱义子朱友文,连带着也喜欢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坊间传闻,朱温与多位儿媳有染。他病重时,打算传位给朱友文,这个秘密却被儿媳张氏(朱温长子朱友珪的妻子)告诉了丈夫。

朱友珪得知父亲不想传位给自己,怒不可遏,带兵冲入宫中弑父夺位,还假传诏书赐死了朱友文。可朱友珪登基后荒淫无度,宗室与武将都不服他。朱温的另一个亲生儿子——均王朱友贞趁机发动政变,登基称帝。这场内讧让后梁元气大伤,而西边李存勖的势力却在不断壮大。

在潞州之战大败朱温后,李存勖用十年时间整合河东、河北兵力,于公元923年称帝(国号唐,意在承接唐朝正统),史称“后唐”,五代进入第二代。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后世史书将后唐视为后梁的继承者,但当时的后唐一直标榜自己是唐朝的合法延续,压根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

仅三个月后,李存勖便攻破开封,终结了后梁16年的统治——这场胜利不仅是晋梁争霸的终结,更标志着“沙陀军事集团”正式取代“朱温系藩镇”成为北方主导力量。随后,后唐又吞并了李茂贞的岐国、消灭了四川的前蜀,疆域达到鼎盛。

可李存勖就此志得意满、不思进取。他重用伶人(戏曲演员)干预军政,疏远开国武将(如郭崇韬),甚至诛杀功臣,导致藩镇将领集体离心。他整日与伶人厮混,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李天下”。“打了一辈子仗,难道还不能享受享受吗?”——可在强藩林立的五代,这样的“享受”注定难以长久。公元926年,42岁的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禁军将领郭从谦(伶人出身)领头叛乱,乱军攻入宫中,李存勖身中流矢而亡。

义弟李嗣源平定叛乱后继位,后唐自此元气大伤。李嗣源(李克用义子)登基初期还算明君,后期却朝政混乱。大将孟知祥趁机割据四川,建立后蜀。

李嗣源驾崩后,三子李从厚继位,可没过多久,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本为李嗣源养子,其生母是李嗣源的侧室魏氏)就效仿义父起兵造反,废掉李从厚,成为后唐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李从珂对妹夫石敬瑭极为猜忌,石敬瑭索性起兵反叛,却因实力不足(当时仅控制河东,今山西,兵力不足后唐的三分之一)被后唐军队围困在太原。

为了称帝,石敬瑭竟派人联络契丹,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还愿认比自己小10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这一决策的背景是,后唐已联合契丹的对手(如吐谷浑部落)孤立他,迫使他必须以重利换取支持。耶律德光大喜,立刻率军南下支援。最终,石敬瑭联手契丹灭掉后唐,获得了河北、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而中原王朝也自此失去燕云屏障,无险可守。石敬瑭这一卖国求荣的举动,被后世唾骂了千年。

公元936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晋帝”,五代进入第三代——后晋。后晋建立四年后,南方杨吴政权的实际统治者徐知诰(原是南吴权臣徐温养子,后恢复本姓“李”,改名李昪,以“唐室后裔”自居)篡位称帝,先定国号为“齐”,不久又改为“唐”(史称“南唐”),成为十国中的第九个政权。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南唐趁着后晋与契丹对峙、中原无暇南顾的时机,相继灭掉闽国、马楚,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但其扩张也因战线过长、内部士族与武将矛盾,未能统一南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上“帝王中诗词造诣最高”的南唐后主李煜,正是李昪的孙子。

而中原的后晋,则彻底沦为契丹的傀儡。石敬瑭对“干爹”耶律德光百依百顺、恭敬有加,后晋诸将纷纷指责他卖国求荣,接连起兵反叛。石敬瑭无力平叛,在忧郁中去世,终年51岁。由于亲生儿子年幼,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一改石敬瑭的恭顺,不愿再向契丹称臣。耶律德光当即南下攻打后晋,三年后包围开封,石重贵开城投降,后晋灭亡。耶律德光本想吞并后晋,却遭到中原百姓的激烈抵抗;与此同时,后晋大将刘知远称帝自立,后晋旧将纷纷响应。耶律德光只好率军北归,途经杀胡林时病逝。刘知远则定都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五代进入第四代。

然而,刘知远称帝不到一年便病逝,其子刘承佑继位后猜忌大将郭威。刘承佑诛杀郭威全家(包括襁褓中的儿子),迫使郭威以“清君侧”为名反叛,公元950年攻破开封,刘承佑死于乱军。次年(951年)郭威称帝,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这场叛乱的特殊之处在于:郭威无亲子可继,索性打破“父死子继”传统,立养子柴荣为储,为后周的稳定与扩张埋下伏笔。

后汉宗室刘崇在晋阳(今太原)自立称帝,建立北汉——这也是十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

经过半个世纪的混战,到后周世宗柴荣时期,终于迎来了统一的曙光。柴荣登基后,用六年时间先后夺取后蜀的泗州、南唐的十四州、辽国的三关三州,为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五代皇权吃鸡大赛”眼看就要决出胜负,可最终的胜利者却不是柴荣,而是他的“好哥们儿”赵匡胤。

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年仅39岁,留下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次年正月初三,“陈桥兵变”爆发,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周太后无奈之下,只好以柴宗训的名义下诏禅位。中国历史就此进入宋朝时期。

此时,十国政权中仍有北汉、南汉、南唐、南平、后蜀、吴越存续——其中吴越采取“事大主义”,对北方五代始终称臣,换取不被征伐的空间,专注发展沿海经济(如兴修水利、发展航海),成为十国中存续最久的政权之一。

赵匡胤是如何一统天下的?请听下回分解。

根据奇墨历史的视频改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都庞散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