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降雨区域已确定,今天至明天8月28号天气,这些地方将下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01:31 2

摘要:前几天在聊地头收成的时候,老李抱怨:“今年这天真是没谱,锄头刚下两天雨就来了,晒场刚铺好玉米,突然又出大太阳。”这种忽冷忽热、晴雨交替的天气,不只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更对农活进度、农产品质量和卖价都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山东这样的农业大省,从蔬菜到粮食,从大棚种植

前几天在聊地头收成的时候,老李抱怨:“今年这天真是没谱,锄头刚下两天雨就来了,晒场刚铺好玉米,突然又出大太阳。”这种忽冷忽热、晴雨交替的天气,不只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更对农活进度、农产品质量和卖价都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山东这样的农业大省,从蔬菜到粮食,从大棚种植到露天田,天气变化几乎就是决定收入的“天命”。

根据山东省气象监测数据,这一周的天气节奏像“跷跷板”:前两天雷阵雨频繁,有的地方一小时雨量超过30毫米;紧接着中期气温飙升至35℃甚至更高;刚喘口气,周末又有一轮中到大雨。这样三四天一个循环,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差异很大。对玉米来说,这时正是灌浆期,大雨可能造成倒伏,高温又易促熟;对大棚辣椒或西红柿而言,骤降骤升的温差,会引发裂果、病害。

不少农户反映,现在最怕的不是单纯的下雨或高温,而是它们来得快、走得也快。比如在临沂平原区,最近两次雷阵雨间隔不到48小时,但降水量差不多一个月的平常值,随后太阳暴晒,地面湿了干、干了湿,非常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山区更麻烦,下大雨就可能冲刷梯田水土,一块地要重新修,就得耽误一周的活。

看似只是天气变化,其实背后牵出好几个现实问题。第一是播种、收获节奏被打乱。今年8月菏泽地区玉米预计较往年推迟5到7天收割,因为成熟期遇上了阴雨连串。第二是储存和运输风险增加。湿度大加上高温,是霉菌和虫害的温床,一旦农产品入库含水量高,不出半月就可能生霉;拉到市场去,路上再遇大雨或封路,价格就会被压低。第三是成本上升。为了防病、控温,很多大棚主不得不加开风机、铺防水膜或临时支撑杆,这些都是额外支出。

市场同样受波动牵动。本月上旬潍坊蔬菜批发价格指数一度上涨12%,主要是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本地叶菜供应减少,外地调运成本提升。据交通运输部统计,今年以来山东省内部分农产品长途运输成本平均上涨了8%左右,除了油价,一面晴一面雨的天气也是原因——反复遮盖、防潮、加冰,全是钱。而南北差异也很明显,半岛沿海的苹果近期因温度反复出现表面锈斑,单果收购价比去年同期低0。2元,但在鲁西南的葡萄反而因糖度提升卖得好。

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户开始调整策略。有的把收获期错开,比如枣庄果农分三批采摘,先卖早熟抢高价,中熟用来保证产量,晚熟适合走电商长途运输。也有人在田间加装简易的避雨棚或移动喷灌系统,不求全覆盖,但能保护关键时段的作物安全。一些合作社还和本地冷库企业签协议,一旦遇上连续降雨,可以优先入冷库,减少损耗。

技术方面,气象和农业部门这两年也在推广“短临预报”和田间气象站。拿寿光的试点来说,小型气象站每10分钟同步一次温湿度、风速数据到手机端,一旦预报未来2小时有强降雨,就能提前通知农户收拾晾晒物。这种技术对分散种植的小规模农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自身缺少数据渠道。如果整村统一用,就能节省很多管理和应急成本。

要完全消除天气带来的冲击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减缓损失。一方面建议农户多关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临近天气预警,别只看全国预报;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作物特点做应对,比如玉米可以在灌浆初期加设防倒伏支架,大棚蔬菜及时通风换气防病害。对合作社和大型种植户来说,可以考虑跟保险机构合作购买农业天气险,根据降雨量、高温日等触发赔付条件,起码能兜底一部分收入风险。

这种频繁交替的雷阵雨和高温,看上去只是多带把伞或者多喝水的问题,其实在地里,它直接决定了收成多少、品质好坏、卖价高低。越是天气“折腾”的年份,就越考验种植管理、市场判断和联动应变的能力。老话说“靠天吃饭”,但如今得加上一句,“还得靠人应变”,谁能看准这一步棋,谁就更有底气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来源:兰轩雅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