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边,美国突然对两家中国企业下手,借口是涉伊朗石油运输。这招儿用得挺巧的,意思也挺明白——想抢话题、想给多边合作泼点冷水。但看效果,这一招更像是“预告片抢播”,热度是有了,但故事的主导权却没抓稳。
这段时间,一边是天津即将开启的上合组织峰会,20多位外国领导人、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确认到场,《天津宣言》与《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战略》准备落地。
另一边,美国突然对两家中国企业下手,借口是涉伊朗石油运输。这招儿用得挺巧的,意思也挺明白——想抢话题、想给多边合作泼点冷水。但看效果,这一招更像是“预告片抢播”,热度是有了,但故事的主导权却没抓稳。
上合这次的规模不小,中国第五次主办,被多国媒体称作成立以来阵容最大的一届。与会层级摆在那儿,联合国秘书长、上合秘书长、东盟秘书长等都在名单之中,已经说明平台外溢影响力在增强。
上合成立24年,成员已覆盖亚欧非,扩员把触角从波斯湾拉到东欧,能源与通道的叠加效应开始显形。数据同样给力,中国与上合成员贸易额创同期新高,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合作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在跑。
中国准备在峰会上阐述“上海精神”的新实践路径,推出高质量发展与全方位合作的新举措,讲清楚如何建设性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如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瞎扯,后面有一大堆关于安全、经济、人文方面的成果文件,还有海关便利化、数字经济、交通互联互通、绿色能源这些能真正实施的方案呢。外面乱七八糟的噪音挺多的,但有个能把大家的想法、动力和行动都连在一起的平台,就像自带了一个稳定器一样。
特朗普在这个时候放出制裁的消息,我并不意外。他的操作路径一向是“制造焦点—占据头条—塑造立场”。问题在于,制裁这招用多了,效果越来越差。
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观察员和伙伴国家参与进来,主要是因为这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大家都知道,多边合作是真正需要的,不是为了做样子。试图用短频快的惩罚性动作撬动一张多边网络,作用有限,还会倒逼更多国家在供应链、结算与规则层面加快去风险布局。
大家都知道,9月3号有个大阅兵。大家都特别关注那些新亮相的装备,这没错。但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装备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次受阅装备强调模块化、体系化,空地一体、联合作战的设计,把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信息支援、联勤保障这些新域新质力量,与陆海空火的传统力量揉合在一个作战逻辑里。
当作战要素按任务链拼接,而不是按军种列队,威慑表达的重心已经从“有多少”转向“怎么用”。这会直接影响区域安全算术——对手要考虑的不再是单点对抗,而是如何在多域博弈里维持态势稳定。
把峰会和阅兵放在同一时窗看,会发现对内,展示体系化能力与制度化准备;对外,传递秩序观、合作观与安全观。一个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又能自我约束且具备稳定预期的大国,更容易成为“连接点”而不是“撕裂面”。这恰恰是多边平台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单边制裁难以撼动的根基。
有人问,这场峰会能不能“一锤定音”?我建议再看一会儿。短期内,舆论场还会有杂音,但当通道打通、结算拓宽、项目落地,叙事就会从嘴上落到地上。等到那时候,再回头看现在的“抢戏”,感觉就像是背景里的杂音。
我觉得啊,事情的发展真的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不是因为谁在台上叫得大声,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台下算得更仔细了。谁能提供增长的确定性、供应的韧性、安全的边界、规则的可预期,谁就能把队伍带起来。天津会场的灯一亮,这个答案就更清楚了。
来源:洞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