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年多,娃哈哈上过无数次热搜,离奇的事件一件连着一件,舆论的滔天巨浪也一浪接着一浪。
文|单挑社
从2024年2月,宗庆后去世。到宗馥莉接手娃哈哈。
这一年多,娃哈哈上过无数次热搜,离奇的事件一件连着一件,舆论的滔天巨浪也一浪接着一浪。
但43岁的宗馥莉一直选择沉默。
但前两天,她终于开口了。在《财经》的专访里,她说接班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必答题。这个说法很妙。选择题你可以蒙,可以弃权。必答题不行,你得硬着头皮写点什么,哪怕是错的。
她到底是如何回应过去一年多的种种质疑的?
咱们一件一件看。
2024年,娃哈哈营收重回700亿。
从2015年到2023年,这家公司连续9年在500亿上下打转。宗庆后去世那年,突然蹦到700亿。宗馥莉承认了显而易见的事实:父亲离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悼念一个时代。这200亿增量,有多少会留下?
宗馥莉说今年可能不及去年。废话。情怀消费从来不持久,产品才是硬道理。问题是,娃哈哈有什么新产品?
AD钙奶,1996年的。营养快线,2005年的。最近十年,娃哈哈几乎没有叫得响的新品。隔壁老农家的元气森林、东方树叶打得火热,娃哈哈却还在卖二十年前的老配方。
宗馥莉上任后开始大改革。企管办、品牌公关部、后勤部、保卫部、政治部,统统重组或撤销。她管这叫"职业化升级"。
职业化,多么现代的词汇。KPI、能上能下、结果导向。听起来像麦肯锡的PPT。
但娃哈哈不是咨询公司。这是一家靠"联销体"起家的企业,三十年来,经销商和老员工撑起了它的江山。宗庆后时代,这里更像个大家庭。虽然土,但有人情味。
现在不一样了。老员工发现,干了二十年不如一张Excel表格好使。年销售300万以下的经销商,直接淘汰。
反弹来得很快。员工成立维权委员会,说宗馥莉在"掏空"娃哈哈。经销商人心惶惶。
职业化本身没错。错的是时机。父亲尸骨未寒就大换血,是改革还是清洗?
未免也太过急切了。那她到底急什么呢?
宏胜是宗馥莉一手带大的公司。2003年成立,2007年她接手,2022年营收104亿。
现在,娃哈哈的员工和经销商被要求转签合同到宏胜。这操作,怎么看都像左手倒右手。
宗馥莉辩解说两家公司"互为补充"。但当娃哈哈的资源不断流向宏胜,当老员工必须去宏胜重新签约,谁是补充,谁是主体?
更诡异的是职工持股会。2018年,宗庆后主持了一次股权回购,员工手里24.6%的股份变成了"干股"——只能分红,没有所有权。现在娃哈哈说,持股会成员只剩宗馥莉一人。
几千名员工的股份,最后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合法吗?也许。但员工买账吗?
21亿美元的沉默2024年7月,三个自称宗庆后私生子女的人,起诉宗馥莉。涉及21亿美元离岸信托。
宗馥莉在专访里对此只字不提。她的"定海神针"是"坚持做自己"。
显然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家务事,无需跟外界多言。
但这不只是家务事。如果宗庆后真有其他子女,娃哈哈的继承权怎么算?如果21亿美元属实,这钱哪来的?
其实我很想问问她:您如何看待您父亲“布鞋”发家的简朴人设。
但宗馥莉的沉默让一切变得可疑。越不说,大家越要猜。
香港法院的判决书已经透了这场豪门争产的很多细节,社长在之前的文章已经详细讲过。
杭州这边很快也会有答案。
宗馥莉面对的,不只是一家企业,是两个时代的断层。
宗庆后代表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草莽出身,江湖规矩,一诺千金。他们不懂MBA,但懂中国。
宗馥莉代表海归二代。美国教育,职业思维,契约精神。她懂管理学,但未必懂中国式平衡。
老员工怀念宗庆后的人情味,宗馥莉要的是效率。经销商习惯握手成交,宗馥莉要白纸黑字。这不只是管理风格的差异,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更要命的是外部环境。1987年宗庆后创业时,中国人刚知道什么是汽水。2024年的中国,农夫山泉市值5000亿港元,元气森林估值60亿美元,连蜜雪冰城都在东南亚开了4000家店。
娃哈哈还在用三十年前的打法。怎么打?
宗馥莉说她要"坚持做自己"。
在美国,这叫个性。在中国,这叫不合群。
宗庆后懂中国式生存哲学。什么时候硬,什么时候软,什么时候装糊涂。他能让政府放心,让员工服气,让经销商赚钱。
宗馥莉不一样。她在美国读的书,在宏胜练的手。她相信制度和流程。当员工抗议、经销商撤退、家族内斗,她还在"做自己"。
这是勇气还是固执?
宗馥莉说企业家要专注,"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问题是,什么是娃哈哈的本职工作?
卖水?做饮料?管理员工?承担社会责任?守住基业?还是开创新局?
宗庆后时代,答案简单:让中国人喝上便宜的饮料。朴素,直接。
外界都在说的“宗馥莉时代”呢?
她还没给出答案。700亿可能是昙花一现,改革阻力重重,家族官司没完没了。
最关键的是,她还没说清楚娃哈哈为什么要存在。
这不只是宗馥莉的问题。中国所有的二代都要面对这道题:当父辈的时代结束,他们拿什么证明自己不只是个富二代?
答案不在哈佛商学院,也不在职业经理人手里。
答案在市场上,在消费者手里,在货架上那瓶无人问津的AD钙奶里。
必答题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必须作答,但没人保证你能及格。
宗馥莉还在答题。时间不多了。
来源:财经单挑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