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平元年(907 年)四月,汴州(今河南开封)城内锣鼓震天。朱温穿着簇新的龙袍,站在崇元殿上接受百官朝贺,殿外 “大梁” 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个曾经的黄巢部将、唐帝国的终结者,此刻正用冷酷的目光扫过殿内战战兢兢的大臣 —— 他知道,自己亲手拉开了五代十国的
五代十国:乱世烽烟中的政权更迭
开平元年(907 年)四月,汴州(今河南开封)城内锣鼓震天。朱温穿着簇新的龙袍,站在崇元殿上接受百官朝贺,殿外 “大梁” 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个曾经的黄巢部将、唐帝国的终结者,此刻正用冷酷的目光扫过殿内战战兢兢的大臣 —— 他知道,自己亲手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也将中原大地推入了一个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乱世。而在千里之外的杭州,钱镠正带着吴越军民修筑捍海石塘,他的手中,正握着十国割据的第一块拼图。
朱温的发家史堪称传奇。他出身宋州砀山的贫寒农家,年轻时横行乡里,被称为 “朱三泼皮”。黄巢起义爆发后,他加入义军,因战功赫赫成为黄巢的左膀右臂。然而乾符四年(877 年),面对唐军的围剿,朱温却背叛黄巢,投降唐朝,被唐僖宗赐名 “全忠”,从此成为镇压起义军的急先锋。
天祐四年(907 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即位初期,他尚能励精图治: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甚至恢复了长安至洛阳的官道。但晚年的朱温却陷入荒淫残暴,不仅强纳儿媳,还纵容儿子们为争夺皇位明争暗斗。乾化二年(912 年),次子朱友珪闯入寝殿,刀刃寒光中,朱温的逆袭人生画上血腥句号。
后梁建立时,北方的晋王李存勖正磨刀霍霍。他是沙陀族领袖李克用之子,天生神力,擅长骑射。开平二年(908 年),李克用病逝,临终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一矢讨刘仁恭,一矢击契丹,一矢灭朱温。” 李存勖将箭供奉在太庙,每次出征必请箭而行。
龙德三年(923 年),李存勖在杨刘渡口(今山东东阿)大破梁军,直取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李存勖在洛阳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初期的他励精图治,“邑无弃土,桑无闲株”,但很快沉迷戏曲,宠信伶人。公元 926 年,魏州兵变,李存勖被伶人郭从谦射杀,临终前悲叹:“吾不济矣!” 这个曾被称为 “战神” 的帝王,最终死在自己宠信的戏子手中。
五代时期,有一位奇人历经四朝十君,官至宰相,他就是冯道。在后唐灭梁的战火中,冯道正担任后梁的户部侍郎,城破后,他带着《道德经》投降李存勖,理由是 “非为苟生,为苍生耳”。此后,他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每次改朝换代,必率先劝进,却又能在新朝备受重用。
契丹灭晋时,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冯道答:“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得,只有你皇帝救得。” 这种务实的生存智慧,让他在乱世中始终稳居高位。欧阳修骂他 “不知廉耻”,司马光斥为 “奸臣之尤”,但百姓却记得他在饥荒时开仓放粮,在契丹屠城时跪地求告。冯道的存在,正是五代官场生态的一个缩影。
在五代的战火中,吴越国是难得的一片乐土。钱镠出身杭州临安的农民家庭,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应募从军,凭借战功成为镇海军节度使。开平元年(907 年),朱温封他为吴越王,他却始终向中原政权称臣,避免卷入中原混战。
钱镠治下的吴越国,最著名的工程是捍海石塘。他组织民工 “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耗时多年,终于挡住了钱塘江潮的侵袭。传说他给夫人写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铁汉柔情与治国智慧并存。吴越国历三代五王,始终保持稳定,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纳土归宋,成为十国中存在最久的政权。
前蜀开国君主王建,年轻时是个偷驴宰牛的无赖,曾因犯罪入狱,后投身军旅,逐渐成为西川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三年(903 年),他被封为蜀王,天复七年(907 年)称帝,定都成都。王建虽目不识丁,却善于用人,他设立 “堂帖” 制度,直接向州县发布命令,保证政令畅通。
王建的儿子王衍却是个荒唐天子,他在宫殿中建造 “醉妆楼”,令宫女穿道服,号 “醉妆”,自己则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李存勖派郭崇韬灭蜀,王衍投降,前蜀灭亡。后来后蜀孟昶重建蜀国,其妃花蕊夫人写下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道尽蜀地政权的兴衰感慨。
南唐是十国中文化最昌盛的政权。烈祖李昪出身寒微,早年被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最终篡吴称帝,恢复李姓,定都金陵(今南京)。他推行 “息兵安民” 政策,使南唐 “比年丰稔,兵食有余”。
李昪之子李璟、孙子李煜,虽为帝王,却更擅长诗词。李璟的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摊破浣溪沙》),道尽南唐宫廷的雅致与忧虑;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则成为亡国之君的绝唱。开宝八年(975 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南唐灭亡,却为中国词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五代时期,契丹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后梁贞明二年(916 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辽)。后唐清泰三年(936 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夺权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自称 “儿皇帝”,开启了中原王朝向游牧民族割地称臣的先例。
契丹骑兵多次南下,如后晋开运三年(946 年),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开封,纵容士兵 “打草谷”,中原百姓苦不堪言。直到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才重新组织北伐,收复三关三州,但很快因柴荣病逝而功亏一篑。
五代政权更迭的核心力量是禁军。后梁的 “厅子都”、后唐的 “义儿军”、后周的 “殿前司”,都是禁军的前身。后周太祖郭威本是后汉枢密使,乾祐三年(950 年),汉隐帝欲杀郭威,他遂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攻入开封,建立后周。
郭威的养子柴荣(郭荣)更是一代雄主,他整顿禁军,“兵务精不务多”,组建了 “殿前诸班”,成为后来北宋禁军的雏形。显德六年(959 年),柴荣率军北伐,收复幽州(今北京)在望,却突然病重,年仅 39 岁去世,留下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的未竟之志。
尽管战乱不断,五代却始终保留着科举制度。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首次开科取士,录取进士 15 人。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冯道主持刻印《九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官刻儒家经典,历时 22 年完成,保存了文化火种。
科举成为寒门士子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如后周的王溥、范质,都是通过科举入仕,成为乱世中的能臣。这种对文化的坚守,为宋代文官政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均为沙陀族建立,他们进入中原后迅速汉化。后唐庄宗李存勖精通音律,喜好儒学;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李氏,是汉族女子,曾在饥荒时开仓放粮,被称为 “一代贤后”。沙陀贵族与汉族士大夫的合作,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形成埋下伏笔。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十国政权则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推手。吴越国的水利工程、南唐的屯田政策、闽国的海外贸易,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泉州成为世界大港,“涨海声中万国商”;成都的 “蚕市”“药市” 繁荣,前蜀花蕊夫人有诗 “酒库新修近水傍,泼醅初熟五云浆”,可见商业之盛。
五代文化呈现多元态势。佛教在战乱中衍生出 “禅宗”,临济宗、曹洞宗在南方兴盛;道教出现 “钟吕金丹派”,为宋代道教发展奠定基础。文学上,除了南唐二主的词,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收录温庭筠等词人作品,成为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影响深远。
当朱温的后梁旌旗在开封城头落下,当李煜的词笔在金陵宫中凝墨,五代十国的历史在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中写下独特的一页。这是一个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的时代,也是一个 “邑屋焚毁,民物涂地” 的时代;是武人政治的巅峰,也是文官制度的前夜。
五代十国的混乱,最终被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所终结,他的继任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重新统一中原。但这段历史留下的教训与遗产 —— 藩镇割据的危害、民族融合的必然、文化传承的韧性 —— 却深刻影响了后世。
下一期,我们将走进北宋,见证赵匡胤 “杯酒释兵权” 的政治智慧,感受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家国情怀,探寻这个崇文抑武的王朝如何在繁华与危机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敬请期待《大宋传奇:在繁华与危机中前行》,一同揭开宋朝历史的序幕。
来源:话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