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的府兵制度为什么可以大杀四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22:27 1

摘要:在人们对唐朝的普遍认知中,存在着诸多因知识局限而产生的误解。当我们以一种不够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回望那个辉煌的时代,总是不自觉地用当下的概念去解读唐代的种种现象。其中,对唐朝军事体系的误解尤为显著,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认定唐朝尚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人们对唐朝的普遍认知中,存在着诸多因知识局限而产生的误解。当我们以一种不够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回望那个辉煌的时代,总是不自觉地用当下的概念去解读唐代的种种现象。其中,对唐朝军事体系的误解尤为显著,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认定唐朝尚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唐朝并非传统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尚武王朝,就连西汉武帝时期的四处征伐,也不能单纯地以 “尚武” 二字简单概括。接下来,就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寻唐朝军事体系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

唐朝建立之初,在高祖武德时代,其军事传统与以往一些研究中所描述的情况大相径庭。以府兵制度为例,谷霁光先生在《府兵制度研究》中,以及岑仲勉先生的相关探讨,虽然对府兵制有着极为深入的剖析,但却误导了不少人,让大家误以为府兵制就是唐朝军事体制的全部内容。这种认知是极为片面的。

唐高祖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坚决废除隋炀帝旧制的态度,立志恢复到开皇之初的制度状态。这是由于隋炀帝在位期间,对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

在爵位制度方面,他不再承认北魏以来延续许久的众多世爵,而是重新制定了五等爵制。这一举措,与曹魏时期的做法颇为相似。

在府兵体系的变革上,隋文帝在灭南陈之后,先是在关东地区新设军府,而后又将这些军府罢废,并果断推行兵籍和民籍合一的政策。

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基本消除了此前可能存在的部落兵制残余。而隋炀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府兵体系进行重新编制。他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复兴汉唐时代所特有的郡国领兵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不仅要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作为核心力量,更要着力重建地方军,以实现军事力量的均衡布局。

然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倒退。许多制度甚至退回到了隋文帝之前的状态。就拿地方建制来说,原本已经相对精简的州县制,被重新变回了三级地方建制。

为了管理新的地方建制,唐高祖设置了总管一职,让其管辖数州。这种做法在唐朝尚未完全统一的时期,或许有其出于稳定局势、安置各方势力等方面的考量。但随着唐朝逐渐实现真正的统一,这种叠床架屋的制度弊端日益凸显。

于是,从高祖朝之后,唐朝又不得不逐步对这些制度进行调整。

直到唐太宗掌权之后,情况才发生了重大转变。唐太宗所实行的府兵制度,实际上是继承自隋炀帝时期的制度框架。

其核心要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致力于恢复地方置兵,增强地方的军事力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二是积极探索在农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持常态军力,并且能够在关键时刻实现极速动员,使国家的军事力量能够迅速集结并投入战斗。

这两个方面的探索,对于唐朝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立足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大众的认知中,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唐朝的府兵制度脱胎于北朝的部落兵制,进而得出唐朝军事体系具有很强少数民族特征的结论。但实际上,虽然府兵制在格式和形态上确实脱胎于北朝,而且在名号等方面也多有继承,但其运作方式却与北朝府兵有着天壤之别。

在唐朝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曾设有十二军。这十二军并非普通的军事编制,而是一种独特的军区制。它是以地理方位为依据进行设置的,从各个军区动员部队,然后将这些部队组成行军元帅的行营,以此为基础向外展开进攻。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唐朝成功平定天下之后,这十二军又进行了改制,下属设府,也就是车骑将军府和骠骑将军府。通过这一改制,唐朝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专业军人的管理体系,并且还建立起了独特的武官序列。

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变革,充分体现了唐朝在军事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

唐朝府兵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藏兵于民、寓将于卫府之间的制度设计,其核心功能是作为储将之所。因而,在府兵系统的军府中,配备了大量的武官。

以十六卫大将军为例,其中有十二卫就来自府兵系统,统辖多达六百多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都设有折冲都尉、果毅都尉等武官职位。在唐代设置折冲府时,并不是仅仅以关中地区为基础进行布局的。虽然关中地区的军府数量相对较多,但在关东地区同样也有大量的设置。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妥善安置在隋末战争中跟随唐王朝征战的老兵。这些老兵及其子弟,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轮番到长安进行宿卫,承担起保卫京城的重要职责。

同时,他们还会被安排戍卫重要的水利设施、交通枢纽以及皇室的祖坟等地,确保这些关键地点的安全。

在唐朝初年进行征战时,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需要明确,那就是野战部队并非主要来自府兵。府兵的主要任务是承担防御职责,尤其是要保障长安的绝对安全。

由于其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所以在抽调府兵时,数量是极为有限的,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因过度抽调而造成国内防御出现漏洞。然而,在一些网络小说和通俗历史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左卫大将军带着左卫全体出征的情节。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当唐朝需要出兵时,会依据详细的户籍信息,按照力均者取富,财均者取强等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来选拔士兵。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士兵,在出征前需要自行准备行装。他们所需的部分装备,比如刀枪剑戟等武器,则要向官府租借。

在粮食方面,士兵们需要先将自己出征一路上所需的口粮交到本地的官仓,然后换取相应的食券。在行军途中,他们凭借这些食券,在指定的地点领取食物。

这种看似繁琐的出征准备流程,实际上是唐朝军事制度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为了保障军队出征的有序性和物资供应的稳定性而做出的精心安排。

唐朝初年,其军队在野战中展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这一显著成果的取得,与当时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首先,从武备储备方面来看,李渊在造反时,晋阳宫监裴寂所献的甲胄就多达十七万领,而李渊起兵时仅有三万兵力。即便按照一人配备四件铠甲来计算,这些铠甲仍然绰绰有余。

这一事实充分反映出当时唐朝在军事物质力量方面的雄厚基础。其次,经历隋末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都在这场战乱中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历。

尽管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军人,但在面对诸如突厥等对手时,这些百姓出身的士兵却能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

当时的东突厥,由于内部矛盾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如遭遇雪灾,再加上铁勒的反叛,其实力已经大为衰弱,仅剩下漠南地区以突厥可汗牙帐为中心的部分势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军队在与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对抗中,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来源:刘三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