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双喜村:“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1:54 2

摘要: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舒建军 辛恒卫 文/图)近日,在秦岭深处镇安县庙沟镇双喜村,处处展现出蓬勃生机。从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到文明有序的乡风民情,从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到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从昔日的“送戏下乡”,到今天的“种戏在乡”,这片土地正经历着由内而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舒建军 辛恒卫 文/图)近日,在秦岭深处镇安县庙沟镇双喜村,处处展现出蓬勃生机。从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到文明有序的乡风民情,从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到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从昔日的“送戏下乡”,到今天的“种戏在乡”,这片土地正经历着由内而外的深刻蜕变,生动诠释着“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崭新气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修条件。”庙沟镇党委书记曹锋介绍。近年来,该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美丽环境“打底”、特色产业“强基”、和美善治“聚魂”、乡土文化“助力”,逐步形成“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的共建共美共富的新时代和美乡村,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宜居宜业的新变化。倾心付出,硕果累累。庙沟镇双喜村先后获评陕西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商洛市“文明村”、镇安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双喜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村庄美 乡村风貌颜值靓

初秋时节,徜徉在庙沟镇双喜村,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不断延伸,一栋栋极具特色的陕南传统民居依山傍水,汇聚成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谈起这几年村里的新变化,村民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过去可不是这样”。双喜村党支部书记董同权介绍,作为镇安县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县政协机关的定点帮扶村,该村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强化水、电、路、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并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结合村庄道路、房屋布局,将旬河关景步道、水码头景观、水边小亭等蕴含人文价值的景观点进行串联,焕发出宜居宜游的美丽风景。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庙沟镇双喜村将乡村建设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倾听群众诉求,全面排查短板弱项,做到因地制宜定方案,分类定标,因组施策,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县政协机关驻双喜村第一书记王强说。

坚持从最难处着手,向最细处发力,在最实处用功,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推进道路、饮水、网络等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全村硬化公路村民小组通达率和畅通率达到100%,接通自来水管道17200米,动力电、光纤和5G网络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在各级部门重视支持下,该村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功能齐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硬化通组道路22公里,新修便民桥2座,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最让老百姓高兴的是,争取400多万元,为旬河两岸群众建成了一座长85米、宽6.5米的水泥大桥,彻底解决了四、五、六、七组群众“晴天蹚水过,雨天绕山走”的出行困境。“桥通了,心顺了,盼了几辈子的幸福路有了”,双喜村的村民激动地说。

乡村也变得更加美丽。双喜村创新“八改六化”整治标准,累计实施提升农村危旧房276户,改厕241户,改圈165户;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创建组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分别达到96%,90%。

产业兴 乡村振兴动能强

美丽乡村,产业为先。“路通了,水来了,网络应用便捷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双喜村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方面积极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寻找适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如今,全村以烤烟、中药材、魔芋、蚕桑、养猪、光伏‘六大’产业初具规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双喜村党支部书记董同权介绍说。

8月25日,来到双喜村烤烟棚内,烟农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烟叶分拣、编竿,碧绿的烟叶将在烘烤后变为增收的“黄金叶”。

双喜村烟农葛周贤正忙着指导工人运送准备炼制的烟叶。“我今年种植烤烟20多亩,长势不错,收入9万来元不成问题。多亏了村上和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抢建烤烟炉,让我及时采烤成熟的烟叶,提高了烟叶质量,”葛周贤说。

“目前,全村烤烟种植面积350多亩,带动15户烟农增收,8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预计今年可收购烟叶50000多公斤,产值突破150多万元。”双喜村党支部书记董同权说。

走进双喜村七组吴高文的黑香猪养殖场,主人一声声唤猪声响,几百头小黑猪三五成群,从养殖场的四面奔来,场面颇为壮观。2019年10月,大学毕业的吴高文毅然辞去在辽宁某企业从事饲料销售员月工资一万多元的工作,回到家乡既尽孝照料有病父母,又养起了黑香猪。六年来,他的生态养猪从10头发展到现在的480头,纯收入从10000多元增长到60多万元。在吴高文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养猪达到1200多头,仅年养黑猪一项全村收入增加近200万元。

正如吴高文所说的那样,“我一个人再有钱、再富裕,心里也不踏实,只有看到乡亲们和我一样都过上了好日子,那才是真正的富裕”。

走进双喜村六组村民岳席满的家庭小院,屋檐下的过道、宽阔的水泥道场上,晒满了中药材五味子,岳席满见到笔者,打老远的就笑着迎了上来。“我家栽植的五味子有上十亩,大部分还未挂果,今年价钱也好,收上个一两万不成问题”。随同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强说,“双喜村的中药材不单纯是五味子一样,其实还有白芨、重楼、连翅、苍术、淫羊藿等530多亩,仅中药材一项去年农民就实现收入60多万元”。

目前,在双喜村魔芋产业也发展很好,2025年全村种植魔芋已达到1200亩,比去年还多了300多亩。“我们六组的魔芋种植大户党光辉去年种植魔芋30亩,收入18多万元。 “全村魔芋收入不下10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王强说。

在产业的发展上,庙沟镇是全省蚕桑产业强镇,双喜村也是全镇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村,2025年全村累计发展桑园1010亩,养蚕150张,养蚕收入可达到36万元。另外,全村林下养土鸡2000多只,旬河鲈鱼养殖3万多尾,板栗园2000多亩。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同时,村上为了发展集体经济,盘活村办公室、公厕屋顶和广场闲置资源,建成一座集光伏发电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430千瓦分布式光伏产业项目。仅此一项,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实现增收17多万元。

文明花 绽放乡村气象新

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还要把精神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相向而行,让文明乡风树起来,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近年来,双喜村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在营造氛围、夯实基础、动态管理、彰显特色上下功夫,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工作成效日益凸显。

走进庙沟镇双喜村,映入眼帘的是,排排房屋整齐划一、车辆停放有序、多彩文化墙扮靓村庄。该村始终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么的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力持续擦亮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两个金子招牌,定期开展“优秀网格员”“优秀党员”“好婆婆、好儿媳”“道德模范”“镇安好人” “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文化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等内容沁入群众心田。自2021年以来,全村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健康、送文化等活动26场次,评选出好婆婆、好儿媳、爱岗敬业、产业致富、五好家庭等各类先进47名,选树镇安好人3名,商洛好人6名,市级三八红旗手1名,市级文明示范家庭1个,市级人民调解员1名,让文明新风吹进来,家新貌传出去。“日子一天天富裕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热切,创建文明村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让大家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宁、更幸福。”驻第一书记王强说。

在双喜村的“喜廉园”里,“夕阳红自乐班”文艺志愿者正在演唱陕南民歌《新事新办》……李光志老人从镇人大主席岗位退休后,组织成立了双喜村“夕阳红自乐班”,该班60多位60岁以上老人自发开展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群众唱出美好生活,传播文明新风。正如李光志老人说的,“我们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要实现口袋脑袋双丰收,才能真正感党恩跟党走。”

在双喜村,村规民约成为村里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有效抓手。“过去,各种宴请名目繁多,人情往来不堪重负;现在广泛推行实施移风易俗政策,‘人情债’习俗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双喜村党支部书记董同权说,按照镇安县市民文明公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要求,村里所有党员干部签了承诺书,带头转变风气,为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