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之后,大家总觉得“能打”的基因断了。其实不是人变弱,是游戏规则换了。
唐朝之后,大家总觉得“能打”的基因断了。其实不是人变弱,是游戏规则换了。
先看安史之乱那一下,755年开打,打到763年,八年把中央打成了空壳。
节度使们发现:原来自己募兵、自己收税、自己说了算。
朝廷的兵?
先顾自己地盘吧。
这一下,忠诚值直接掉线。
接着宋朝上线,画风更离谱。
皇帝直接说:咱们用钱买和平,不打。
于是边军成了“雇佣军”,谁给钱跟谁。
科举又把聪明人全吸去背四书五经,武将成了“没文化”的代名词。
打仗?
先写个奏折排队等批复。
明朝开头倒是硬过,朱元璋、朱棣亲自砍人。
但后面文官集团坐大,兵部成了“后勤部”。
戚家军能打?
那是个人开挂,跟系统没关系。
到崇祯那会儿,国库没钱,士兵饿着肚子守长城,武德?
能当饭吃吗?
说到底,不是后人怂,是“打仗”从荣耀变成了亏本买卖。
唐朝那种“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爽感,被科举、文官、银子一点点磨平。
再想雄起,得先问钱包答不答应。
来源:瀑布下嬉水的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