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 藏在发丝间的中医养生智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00:43 2

摘要: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梳妆台上的一对木梳上。它们线条温润,梳齿整齐,握在手中时,弧度恰好贴合掌心。轻轻梳理发丝,梳齿能精准触及头皮上的百会、风池等穴位,带来一阵舒缓的轻颤。

梳语·养生系列文创产品。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梳妆台上的一对木梳上。它们线条温润,梳齿整齐,握在手中时,弧度恰好贴合掌心。轻轻梳理发丝,梳齿能精准触及头皮上的百会、风池等穴位,带来一阵舒缓的轻颤。

这便是东莞市慧博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师陈建霖设计的梳语·养生系列,它将中医养生智慧融入日常梳发动作,在第四届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中斩获最佳商业转化奖。

“让‘梳头养生’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用得着的体验,不只是有中医符号的外观,而是真正从功能与体验中传递养生智慧。我想让梳头这件小事,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养生仪式。”陈建霖说。

在设计展厅里,这对梳子的摆放方式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并排而立,造型相互呼应,合在一起时仿佛一幅完整的画卷,分开后又各成一体。这便是梳语·养生系列的核心创新——“对梳”概念。

“传统梳子多为单件,我想用成对的方式强化情感表达,让它成为情感的载体。”陈建霖解释,“对梳”的概念不仅延续了传统婚俗中“结发同心”“一梳到白头”的祝福语,也传递出文化记忆中关于陪伴、情感与仪式感的深层意义。“这样的设计不只是形式创新,更体现了对传统价值的现代表述与文化延续。这种设计暗合中医‘整体平衡’的理念,正如人体各部分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也需情感联结来维持心灵的和谐。”

为了让“对梳”既美观又实用,陈建霖在细节上反复雕琢。从整体比例到梳齿方向,从外形弧线到雕纹细节,历经数次修改与打样,才实现了两把梳子的完美呼应。“梳身设计源自传统剪纸艺术中翩跹的蝴蝶意象,蝶翼舒展的线条与原木天然的纹理巧妙交织,既象征美好祝福,又为这对梳子增添了几分自然灵动的东方美感。”陈建霖说。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经络密布,梳头便是最简单的养生法。”陈建霖坦言,这一作品的设计灵感源自《黄帝内经》中的经典论述。他发现,现代人虽常梳头,却多忽略其养生价值,于是决定让梳子回归“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本源功能。

为了让梳齿能精准作用于头部穴位,陈建霖带领团队多次拜访中医师,详细了解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位的位置与刺激角度。他们带着设计稿与中医师反复探讨,根据穴位分布调整梳齿的长度、间距和倾斜角度。经过数十次样品打磨和人体实测,最终确定的梳齿既能自然贴合头皮,产生轻柔的按摩效果,又能保证梳理发丝的顺畅度。

更巧妙的是,陈建霖还将人体工学与传统美学相结合,重新设计了梳柄的曲线与厚度,优化了握持手感和使用体验,使梳头这件日常小事变得更加舒适、具有仪式感。“这个系列希望让人重新看到传统梳具的文化价值,不只是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祝福与情感的载体。”陈建霖表示,正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的预防养生理念,我们期望透过每日的梳理仪式,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身心调养,让每一次梳理都成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的养生实践,感受温柔的陪伴与文化延续。

“能获得最佳商业转化奖,是市场对这种设计理念的认可。”陈建霖拿出一组数据:该系列累计销售已超500组,转化率高达85%,回购率约15%,且80%的消费者为25至50岁的女性。

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在设计之初,陈建霖就考虑到了现代人的使用习惯。他在保持传统美学的同时,优化了梳柄的曲线与厚度,让握持更加舒适。“传统工艺品不能只停留在观赏层面,必须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才能被广泛接受。”他说。

为了打破大众对“梳子只是梳发工具”的刻板认知,团队还通过展览、工作坊和社交媒体传播梳头养生知识。“很多人用过之后才发现,原来每天梳头也能养生。”陈建霖认为,这种“体验式传播”是产品走红的关键。当消费者在梳理中感受到头皮的放松、精神的舒缓,自然会主动了解背后的中医智慧。

“中医药文创的核心,是让文化融入生活。”陈建霖说,梳语·养生系列的每一处设计,都在践行这一理念。梳齿的角度藏着穴位知识,梳柄的弧度融入人体工学,“对梳”的概念传递情感联结,这些都让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在他看来,最好的文化传播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当人们握着梳子梳理头发时,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木梳的温润,更是中医“顺应自然”的哲学;当他们把其中一把赠予亲友时,传递的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结发同心”的传统祝福。

如今,这对木梳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它们或许摆放在梳妆台上,或许藏在旅行箱里,在每日的梳理中,悄悄传递着中医的养生智慧,让“头为诸阳之会”“发为血之余”这些古老的论述,成为现代人能触摸到的生活体验。

正如陈建霖所说:“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需求,当中医智慧融入日常器物,中医药文创才能真正‘活’起来,走得更远。”而梳语·养生系列,正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证。(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8月25日 4版,本报记者 张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