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高原上的“冲锋者——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灿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8:28 2

摘要:仲夏的高原演兵场,海拔近3000米的山脊线被劲风撕开一道口子。数架无人机突然从山后跃起,烟雾弹在峡谷间炸开灰白色屏障,电磁干扰波如无形利刃切割着空气——第76集团军某旅红军营营长张灿灿手持望远镜,在风沙中紧盯战场态势,沙哑的指令通过电台穿透硝烟:“左翼突击队,

仲夏的高原演兵场,海拔近3000米的山脊线被劲风撕开一道口子。数架无人机突然从山后跃起,烟雾弹在峡谷间炸开灰白色屏障,电磁干扰波如无形利刃切割着空气——第76集团军某旅红军营营长张灿灿手持望远镜,在风沙中紧盯战场态势,沙哑的指令通过电台穿透硝烟:“左翼突击队,沿无人机开辟通道突入!”

在这场战术演练中,这位有着23年军龄的高原老兵献给强军事业又一份答卷。2025年,张灿灿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成为全军官兵眼中“铁心向党、奋斗强军”的鲜活注脚。

红军传人的“硬骨头”

“把血痂和木刺粘在一起的手套摘下来时,能看到掌心嵌着红的血、黑的泥、黄的草屑。”新兵连班长至今记得,2002年那个隆冬,刚从河南夏邑入伍的张灿灿,总在天未亮时就扎着10公斤沙背心冲向结冰的独木桥。在“夜老虎连”这座浸润着红军血脉的熔炉里,“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标语,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信条。

2008年3月的高原障碍比武,鹅毛大雪让2米深坑的边缘结上一层冰壳。张灿灿的作战靴刚踩上去就打滑,整个人重重栽入坑底,膝盖撞上冻土的瞬间,剧痛让他眼前发黑。“冲啊!”战友的呐喊像火种点燃了他的斗志,他颤抖着抓牢坑沿,血痕在雪地上拖出蜿蜒的红痕,最终以2分50秒的成绩打破纪录,比原纪录快了整整3秒。“那一刻,我才敢说自己配得上‘红军传人’这四个字。”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

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的余波未平,时任代理排长的张灿灿带着22名战士奔赴甘肃陇南灾区。在一栋倾斜的危房里,老乡哭喊着“血汗钱埋在底下”,他当即跪爬进摇摇欲坠的房梁下,徒手刨开碎砖断木。10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战士们的迷彩服被粉尘和汗水浸透成硬壳,终于从废墟中捧出那沓带着体温的现金。老乡拉着他的手往屋里拽,灶台上的铁锅冒着热气,他却笑着敬礼:“红军的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种刻入基因的坚守,让他在一次次考验中挺膺而出。抗震救灾荣立二等功、跨区机动任务中带领连队创破3项纪录、合成旅改革时啃下多兵种协同硬骨头……从战士到营长,他的成长轨迹上,刻满了“一心向党、一意谋战”的红色印记。

转型路上的“探路者”

“步兵连长玩不转铁疙瘩!”2014年,当张灿灿从步兵排直接被提拔为炮兵连连长时,老兵的嘀咕像块石头压在他心头。第一次组织迫击炮集训,他下达的口令磕磕绊绊,训练标兵谭林林的窃笑让他脸颊发烫。

那晚,炮阵地的探照灯亮到后半夜。张灿灿把射表贴在床头,睡着时梦话都在背“射程修正量”,白天就追着老士官问操作细节,手掌被炮闩磨出的茧子叠了一层又一层。一个月后的实弹射击,他亲手操炮打出首发命中、全连满堂彩的成绩,谭林林红着脸递上一瓶矿泉水:“连长,我服了!”

2017年部队改革整编,张灿灿又站在了转型的风口。面对步兵、火力、通信等多兵种协同的新课题,他把专业教材翻得卷了边,封皮磨破了就用胶带粘好,笔记写满12个笔记本。在零下20摄氏度的高原驻训场,他带着官兵练夜间协同,电台里的呼号与寒风交织,指北针的指针在冻僵的手指间微微颤抖。当实兵演习中多兵种如臂使指般突破防线时,导演部评价:“这支部队打出了合成的‘精气神’。”

无人智能技术浪潮袭来时,40岁的张灿灿再次清零自己。列兵张津浩递来无人机遥控器的那天,他笨手笨脚的操作让无人机在半空画着歪歪扭扭的弧线,战士们的笑声里没有嘲讽,只有亲切。“我得向你们学!”他诚恳地说。很快,学习室的灯彻夜长明,官兵们围着图纸争论,自研的无人装备零配件相继问世。如今,这个营已有一大批无人机操作手,“智能+”训练模式在全军推广。

高原练兵的“排头兵”

“张营长的迷彩服,永远带着股雪水和柴油的混合味。”这是战士们的共识。在高原驻扎23年,风沙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指甲缝里总嵌着洗不净的泥垢,可他带队创下的纪录比军功章更耀眼。梳理20多条高原高寒练兵经验,攻克10余项战训难题,某新型火炮在雪线的射表参数填补空白。

一次驻训,他望着连绵的山体顿悟:“未来战场可能在地下!”带领官兵构设综合掩蔽工事的日子里,他钻进狭窄的坑道检查结构,安全帽撞在钢筋上咚咚作响。数月后,一座功能齐备的地下工事亮相,成为兄弟单位观摩的标杆。“预设最难的情景,才能打赢明天的战争。”这是他给战士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2025年夏日深夜,张灿灿的办公室仍亮着灯。地图上的红箭头从高原指向更多未知地域,桌上摊着的训练手册写满批注。“打好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我们的脚步得再快些。”他对参谋们说,窗外的月光洒在他肩头,像给这条进击之路镀上了一层银辉。

从“夜老虎连”的新兵到合成营的营长,从钢枪实弹到智能装备,张灿灿在风雪高原写下的,不仅是一个军人的成长史诗,更是一支军队向强而行的时代答卷。当晨曦再次照亮演兵场时,他又带着官兵冲向新的目标——那背影,正如他常说的:“红军传人,永远在冲锋的路上。”

编辑:赵婕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

来源:青海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