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的土地间、草原上、森林里、江河湖海中,这些天然的“大食物”和出众的特色资源,既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密码。
开栏语:
在广元苍溪,颗颗饱满的红心猕猴桃香甜爽口;在乐山马边,中国彝茶之乡茶香四溢;在阿坝红原,高原牦牛肉散发着天然醇香……
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的土地间、草原上、森林里、江河湖海中,这些天然的“大食物”和出众的特色资源,既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即日起,四川新闻网聚焦“大食物观”,推出【探寻39县域“大食物”的秘密】特别策划,“探寻”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的田间地头、森林草原、农业园区江河湖海……看当地如何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指导,将独特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增收“富矿”,推动区域经济从“短板”向“亮点”迈进,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从一片田野到一张名片,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正生动践行“大食物观”,让农牧业“土产品”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文君 周琼
食物,不仅是温饱的象征,它的多样性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地区脱贫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从阿坝州红原县到甘孜州石渠县、理塘县、稻城县……这些高原地区以牦牛和饲草产业为依托,书写了一个个独属于高原的“食物故事”。
红原县作为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被誉为“牦牛文化之乡”。麦洼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内的6个牦牛产业基地和集中连片的5.8万亩牧草生产基地,让传统畜牧业焕发新生。
当地村民通过生态牧场和合作社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使园区从2019年的省三星级跃升至2021年的五星级,成为高原牧业现代化的成功典范。
而在甘孜州石渠县,这里盛产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牦牛肉,全县牲畜存栏超50万头,每年牲畜出栏达8.5万头,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牦牛肉凭借丰富的营养成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同样位于甘孜州的理塘县,将牦牛肉打造成“川货名片”。理塘的高原天然牦牛肉,凭借鲜嫩的肉质销往粤港澳等高端市场。通过大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理塘县22个村形成规模化牦牛养殖,年出栏超1.3万头,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稻城县的亚丁牦牛以膘肥体壮、毛色发亮著称,当地通过牦牛良繁体系建设,带动全村263人增收,人均分红达到2000元。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技术,这一小众牦牛品牌逐渐打开了市场。
德格县的饲草产业则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燕麦、青储玉米种植,当地鲜草年产量达到4.56万吨。2024年,德格县计划人工种草2.13万亩,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村民家门口,以“企业+合作社+牧户”的方式推动养殖成本下降,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色达县,4.29亿元的资金投入建成了现代化牦牛农业园区,组建养殖合作社65个,并依托线上线下渠道实现牦牛肉销售额超2600万元。当地村民通过参与生态家庭农场和集体牧场建设,户均年增收突破6万元,成为草原经济发展的标杆。
壤塘县则通过人工种草改善草原生态和牧草品质。2024年,该县计划种草1.2万余亩,为3200户农牧民提供增收机会,预计收获青干草7300余吨,不仅稳定了饲料供应,也为牲畜养殖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些四川的高原地区,牦牛和饲草不仅是草原上的特产,更是对食物来源类型的深度挖掘。从广袤的草原到消费者的餐桌,每一份来自高原的食物都凝聚着当地人的智慧与汗水,成为“大食物观”中的“川味名片”。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