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睡觉时,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久坐一整天,腰酸背痛还容易焦虑。很多人觉得这是“太累了”,但可能只是缺乏一点抗阻运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晚上睡觉时,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久坐一整天,腰酸背痛还容易焦虑。很多人觉得这是“太累了”,但可能只是缺乏一点抗阻运动。
一提到“抗阻训练”,不少人立马脑子里浮现出健身房里那些哐哐作响的哑铃和杠铃。在家徒手练,也能达到提升身体代谢、改善睡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进展的效果。
它和跑步、快走这种“有氧运动”不同。抗阻训练,就是让肌肉“对抗阻力”的运动。不管是举哑铃、做俯卧撑,还是深蹲、拉弹力带,都属于抗阻训练。
抗阻运动的核心在于“刺激肌肉用力”,从而让肌肉组织在一定负荷下逐渐变得更强壮。
《全民科学健身指南》提出,成年人每周应进行2次及以上抗阻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它不仅塑形,更改善身体内部的“生态环境”。很多人以为,抗阻训练只是为了让肌肉更发达、线条更好看。它发挥作用的地方,远不止外观。
研究显示,进行规律的抗阻训练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延缓肌少症的出现。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身体对能量的调控能力也越强。
而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睡眠、体重控制、内分泌调节乃至免疫系统的稳定。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一定是神经衰弱,有时候,真的是肌肉太弱了。
睡得更好,不是靠睡前冲杯牛奶,而是靠白天练点肌肉。晚上经常睡不踏实、浅眠多梦,白天没精神,那可能需要重新认识一下肌肉和睡眠的关系。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指出,规律运动人群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不运动人群。
抗阻训练能促进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对调节睡眠-觉醒节律有直接帮助。抗阻训练后,身体需要时间修复肌肉纤维,这种修复通常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抗癌”?这不是噱头,而是有科学依据的调节作用。抗阻运动和抗癌的关系,并不是所谓的“运动能杀死癌细胞”这么简单粗暴。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专家共识》指出,适度抗阻训练对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改善化疗副作用、提升免疫功能都有正面作用。
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人群中,规律开展抗阻运动,有助于减轻疲劳、改善情绪、增强生活质量。
肌肉组织能分泌一种叫“肌肉因子(Myokines)”的物质,它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部分研究认为,这些因子可能间接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对某些癌症的进展产生积极影响。它不是治疗手段,但可以成为辅助康复、提升身体抵抗力的一种方式。
不去健身房,不代表做不了抗阻训练。只要掌握方法,一平方的客厅地板就能搞定你的全身抗阻计划。
徒手深蹲。站直,两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再起身。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保持背部挺直。这个动作锻炼大腿、臀部,是基础中的基础。
靠墙静蹲。背靠墙壁,下蹲呈坐姿,保持膝盖和大腿成90度角,坚持30秒到1分钟。这个动作不仅锻炼下肢力量,还能提高耐力和核心稳定性。
俯卧撑。哪怕一次只能做两个,也值得开始。一周坚持3次,每次做3组,慢慢增加数量。它不仅锻炼手臂力量,还能提升胸部、核心肌群的张力。
平板支撑。趴在地上,用前臂和脚尖支撑身体,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这个动作对腹肌和背部肌群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核心力量提升的经典动作。
弹力带划船,在家准备一根弹力带,固定在门把手上,双手拉紧后做类似划船动作。这个动作对手臂、背部都有帮助,是上肢抗阻训练的利器。
每周安排2-3次抗阻训练,每次30分钟左右,结合轻度有氧,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关键是坚持,而不是强度。
抗阻运动不分年龄,但姿势必须到位。不少人担心年纪大了做不了,其实抗阻训练比你想象得更温和。
只要选择合适的动作、控制好强度,60岁以上人群同样可以通过抗阻训练提升肌肉质量、预防跌倒和骨质疏松。
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姿势永远比数量重要。动作不标准,练得再多也可能导致受伤。可以先从低强度、慢节奏开始,逐渐适应,再逐步增加难度。
每个人都能练,每天都能练,只要你开始了。抗阻运动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不是健身教练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身体管理方式”。
正在为失眠苦恼、总是提不起精神、体检报告一堆红字,不妨试试在生活中加入一点点“阻力”,也许你真正缺的不是补品,而是一组俯卧撑。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民科学健身指南[R]. 2021.
[2]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肿瘤康复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国肿瘤临床, 2023, 50(8): 421-429.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年)[R]. 2024.
来源:医点就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