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屠蜀”到底是真是假?这几位欧洲传教士,记录了亲眼所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9:41 1

摘要:说到明朝的最后那些年,你八成想过:怎么一按快进键就“天下大乱”了?有人说,大明那时候已经是气数已尽,有人还专门嗑这一口,分成“明粉”和“明黑”,吵得昏天黑地。但无论哪边,聊到明末那一锅粥,绕不过去的,就是那些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说白了,天启、崇祯身边最响的鞭

张献忠:黄河边上的“黄虎”,是魔头,还是替罪羊?

说到明朝的最后那些年,你八成想过:怎么一按快进键就“天下大乱”了?有人说,大明那时候已经是气数已尽,有人还专门嗑这一口,分成“明粉”和“明黑”,吵得昏天黑地。但无论哪边,聊到明末那一锅粥,绕不过去的,就是那些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说白了,天启、崇祯身边最响的鞭炮声,都是他们放的。

而说起这些起义军啊,就有一号人物,怎么都得提提——张献忠。别管你私下是夸他还是骂他,这名字一出来,真没几个能装听不见的。陕西定边人,外号“黄虎”,能跟李自成掰掰手腕,在明末那场大混战里头撑起一片天——有人说他是革命军里的狠角色,也有人觉得,这人简直比魔头还让人头皮发麻。

他呀,出身实在也没啥好炫耀的。穷苦农家子弟,靠着一腔狠劲从饭碗边上卷进刀枪里。从一开始的小股反王,一路烧杀抢掠,越闹越大。凤阳那回烧了皇陵、劫了官库,朝廷上下恨得咬牙,却也束手无策。崇祯年间,他干脆举起旗子在成都称了“大西王”,还给自己取了年号“大顺”,又是皇帝又当山大王。

历史里关于他的事,越传越邪乎。嗜杀成性、入川屠城、“屠空四川”什么的,明清两朝都这么写他。甚至还有“七杀碑”这种玩意儿:碑上刻着“杀杀杀杀杀杀杀”,你说绝不绝?但这世道哪有凭一面之词就下定论的理,老百姓私下也嘀咕,说“清朝才真把四川屠了一遍,结果黑锅全让张献忠背了”。

是不是这么回事?你问我,我只能说啊,各有各的版本。有人翻了清朝修的《明史》,有人搜罗到欧洲传教士的日记,大家挖得热火朝天。但闹到最后,张献忠下手狠是真的,四川脱了一层皮也是真的。要说“屠空”是不是夸张?很难说完全没有水分,但他手底下的暴力,怕是真没少过。

咱这里岔一句。想当年欧洲那些耶稣会的教士们也在中国跑来跑去,有的甚至混进了四川的那一地狱。法国人、意大利人,带着笔记本和教堂的使命,见着什么都爱留两句。马尔蒂诺·马尔蒂尼就是这么一位。他来的年头正好撞上张献忠横行,他的手记,把张献忠写成了个比狼还毒的瘟神。

你想象张献忠是啥样?高高瘦瘦?一身破棉袄?其实传教士看见的,是谁都不想沾上的凶神。有一回,张献忠手下有个快递员,好不容易脱身不愿再回暴君老家,献忠一怒之下,索性把人家全城都给抹了,还嫌不够,觉得自己算是手下留情,不然还要“株连九族”。

他杀人,不分老少,碰上管军的、管粮的,说杀就杀。自个儿心情不好,医生也得倒霉。有一趟,最喜欢的官员病死,他不是叹口气就完了,反手把大夫全宰喽,身边的人看见都哆嗦。要说是疯了吧,偏偏他又处处用杀人震慑兄弟。给自己打下手的士兵,病了渴了掉队了,倒霉就成了。军纪严得不能再严,一句错话就掉脑袋。犯错得剥皮充草、悬尸示众。你说这是真想革命,还是单纯嗜血?

有趣的是,他对文化人也不讲情面,说什么开科取士,是随便让你高中状元。一万八千读书人乖乖进考场,结果怎么着?全给杀了。他贴的罪名是“唆使百姓造反”。哎,就是这么简简单单。

更绝的是,他到最后偏要“甩包袱”,连自己手下兵的老婆都看不顺眼。他说:“日后天底下是我们的,就凭各位的腿再跑得快些。”有传说他沉了金银六十船,以后打胜仗用来论功行赏,但“老婆”这包袱,比金银重得多。说完自己带头把供奉的美女都剁了,还鼓励士兵也一样照做。要不是传教士写得有鼻子有眼,谁信得真?

成都的血流进河里,传说都把江水涨高了。四川旧地,满目焦土,老百姓明里暗里说:“这天底下,躲不过张献忠的刀。”

当然,也有人替他说话。清军进来后,“洗地”也没客气。清朝自己为了安民心,把很多四川的死伤都算在张献忠头上。新王朝嘛,总得树个坏蛋当背景板,自己才显得干净。可老外、考古都管不了吧?后来岷江底下真找出张献忠沉的银船,船上一堆银锭耳饰,式样寒酸得很,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家用的玩意儿。没家破人亡,这些银子不会进得了军队金库。这事怎么圆?圆不了。

其实说到头,我们爱对历史人物下个简单标签,有时候也忍不住想问:一个吃过太多苦的穷小子,靠杀伐起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过真正的慈悲?又或者他看不到别的路,觉得只有“杀”才能让人怕、才能站住脚?史上多少人评他是“暴君”,可对于眼下呢?我们自己站在暖气房里、手机屏幕前,能杀就杀,不杀就亡的滋味,谁又真尝过?

明朝那摊子事啊,肯定不能只靠几本野史、几份外国人的手记就盖棺定论。清朝做了自己的手脚,张献忠自己满身是血。历史总爱用灾难吓我们,其实人心才最难测。

张献忠到底是“杀人魔头”,还是半路背锅?可能只有当时活下来的人才讲得清。我们只好在一堆花花绿绿的故事里,偷偷翻找生活的真相。有一天万一捡到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银耳环,说不定你会想——那年岷江边,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源:水中望月的意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