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将至,作为芮城县六大地理标志产品之一的屯屯枣即将成熟。在年度大戏上演前夕,记者来到芮城县阳城镇,近距离审视这一特色产业,了解党委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主体、普通枣农合力推进下的“屯屯枣”突围之旅。
教授级专家频频深入枣园,要从基因层面破解裂果顽疾;
加工企业紧张检修生产线,准备应对每年采摘期的“疯狂”20天;
枣农几乎天天前往枣园,时刻关注红枣生长动态;
一些村将集体经济与红枣产业深度绑定,开始提前预订工人;
……
9月将至,作为芮城县六大地理标志产品之一的屯屯枣即将成熟。在年度大戏上演前夕,记者来到芮城县阳城镇,近距离审视这一特色产业,了解党委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主体、普通枣农合力推进下的“屯屯枣”突围之旅。
抗“裂”之战
8月14日中午,阳光正毒。
在阳城镇常村的一处枣园里,研究员赵爱玲从枣树上摘下一颗已经裂开的屯屯枣:“看,有这一道裂口,这颗枣就废了,过两天就会落到地上。”即将成熟的枣上红色的裂口在阳光下格外刺目,裂果,是多年来悬在当地枣农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阳城屯屯枣,五年收两回。”当地流传的这句俗语,道尽枣农面对裂果的辛酸。
在阳城村的一处枣园里,阳城村党支部书记任华学指着钢铁骨架叹息:“这是以前为了防裂果搭的防雨棚,当时花了大价钱,结果大风一刮棚布就烂了,菌害还防不住,没用多长时间就废弃了。”
6米高的钢架“沉默”矗立,如同枣农与天抗争失败的纪念碑。但枣农的心病依然存在,在成熟的关键期,一场小雨就足以让满园红枣化作遍地裂果,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赵爱玲为裂果而来。作为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枣种质资源鉴定和新种质岗位科学家,3年前,她带着团队在阳城镇开辟屯屯枣品种选育新战场。当地枣农终于迎来强援。
“这个是我们培育的屯枣一号,果肉质地质密抗裂;那边是屯枣二号,特点是成熟期晚避雨抗裂。它们都到了最后的品种审定期。”她的语气轻快,身后嫁接的新枝上缀满青果,长势极好。
3年来,专家们精选变异母株嫁接繁育,持续观察研究。汗水滴落处,两大抗裂新品种浮出水面:屯枣一号以敦实身板筑起物理防线——扁圆形身材,果肉紧实,降低吸水率,减轻果皮压力,还可晚熟7天;屯枣二号更是“错峰高手”,凭借优秀基因将成熟期推迟20天,完美避开雨季锋芒。
专家团队现场调研,芮城县华兴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振华带着社员围着细细倾听,随后又将专家拉到他们合作社的一块地里,让专家给他们的新型管理办法把脉问诊。
“我们的做法主要是施用营养液、减肥减水,目前看控制裂果效果明显。”
“培育新品种才是解决裂果的治本之策,当然科学管理也很重要,我们下一步要推出《屯屯枣栽培技术规程》,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
正午的枣园中,枣农紧跟专家追问技术细节。专家们带着数据走进地头,枣农捧着经验反馈科研,当专家的理论与枣农的智慧在枣树下相遇,这种双向奔赴正在重塑屯屯枣产业的崭新未来。
“疯狂”20天
每年过了9月,阳城镇枣农心中的弦就绷到最紧。
屯屯枣成熟采摘期一般持续20天。在这20天里,枣农要将所有的枣采摘售卖,加工企业要将当地甚至还要加上黄河对岸河南灵宝的屯屯枣产能消化完,来自浙江、福建、山东等地的客商也要完成整个收购、包装、运输流程。
在这“疯狂”的20天里,阳城镇买卖屯屯枣的地段人车拥堵到需要交警疏通,镇上饭店取消炒菜只提供饼子夹肉,人们买份早餐都得排长时间的队……
阳城镇红枣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量4.1万吨,加上河南灵宝的产能,数字更加庞大。汹涌的鲜枣产能,如何在短短20天内顺利消化?阳城枣乡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在芮城县颐和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天录正筹划着赶紧检修生产线,进入采摘期后,每一刻都很珍贵,分分秒秒都不容耽搁。
他手指车间里的紫晶乌枣自动化生产线,这是他2019年引入的“钢铁军团”——
鲜枣在70摄氏度的热水中浸泡一分钟,瞬间披上红装;随即送入100摄氏度的沸水浴中翻滚四五分钟,便至八成熟;随后进入“烘烤模式”,烘烤、发酵、再烘烤、再发酵……反复四五遍,原本红色的鲜枣被淬炼成黑亮紧实、花纹细密的紫晶乌枣,最终远销东南沿海城市,并出口东南亚地区。
仅此一条生产线,一天能吞吐5万公斤鲜枣,产出两万公斤成品,效率是传统熏枣炕的四五倍。“我们生产线运转只需要9个人,而传统的加工方式,若要达到我们的产量需要100人。”宋天录说。
离厂区不远,就有一处熏枣炕,炕被分成若干块,用铁丝网铺底。熏枣时,柴火在炕下的坑洞里噼啪作响,烟气缭绕;老师傅们凭经验掌控火候,带着数十名工人用双手重复着与自动化生产线相似的流程:变色、煮熟、烘烤、发酵……但人力终有尽时,效率难敌机器,更别提质量的稳定性了。
每一种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目前,阳城镇有5条紫晶乌枣自动化生产线,即便马力全开24小时不停,一个收获季最多也只能消化当地鲜枣产能的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仍然需要在熏枣炕的烟熏火燎中,依靠无数次的手抓篮提,完成从枝头到市场的原始蜕变。
山西八零后红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峰将当地“蒸熟食用”的传统发扬光大,他精选颜色全红的优质鲜枣,每两颗一组封入真空包装,经高温杀菌后,鲜枣悄然变熟。去年的存货启封品尝,口感鲜润如新,仿佛凝固了刚离枝头的阳光。他的产品也曾乘上“东方甄选”和“与辉同行”的东风,万单蒸枣瞬间售罄。
如今,该合作社每年能生产50吨蒸枣,主攻高端市场,机场、茶楼是主要消费场所,一公斤蒸枣能卖到30元。
无论是紫晶乌枣还是蒸枣,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生产时长被死死限制在鲜枣成熟上市的20天里,投入庞大的自动化生产线面临成本分摊的困局,大多数专用设备往往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闲置。除了回报周期,产业链条上的角色分工同样是个隐忧。绝大多数枣农只能赚得辛苦钱,而企业加工一吨枣子只能挣来4000元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属于掌控分发渠道的流通环节。
可喜的是,问题已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一些有志之士也已开始培育品牌、建立渠道,产业变革未来可期——这不仅关乎让鲜枣高效变身,更在于把产业链条上的更多价值留在被枣树深情覆盖的土地上。
“链接”集体经济
在阳城镇,红枣不仅是当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激活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
“人工分拣不仅难找人,更跟不上客商‘快’的要求!”东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姚春生一眼便看出产业痛点。2022年,村集体凭借多年积攒的家底,果断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自动化分拣线,并配套了冷库等设施。
这条分拣线实现了红枣按大小、颜色、损伤程度的精准分拣,甚至人眼无法看到的暗病也可发现,彻底满足了快速、精准分拣的需求。
“关键是能省下大量的人力,效率比人工分拣高多了,质量也有保障,这是核心竞争力。”姚春生说,在鲜枣销售旺季,分拣线一天24小时满负荷运转,每小时可处理1.5吨至2吨,日收益近两万元。
可观的收益,加上市场需求与设备迭代,东风村现在正筹划再上一条更高端的分拣线。目前,阳城镇拥有自动化分拣线6条。
相比于东风村的“投设备”,阳城村的方式是“改模式”。
针对枣农老龄化、土地撂荒及增加集体经济增长后劲等问题,阳城村去年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的模式,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深层次地嵌入红枣产业。
村里集中流转了村民无力经营的枣园及庄稼地共200亩,村集体统一购置了农机具,铺设了两万米喷灌带,并指派一名村干部专职管理。目前,百亩小麦已经收获,回茬玉米长势良好,更令人欣喜的是枣园——枣子个头大、结果密,丰收在望。
去年,阳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有了屯屯枣这一新的增长点,今年目标被提到50万元。“今年是土地流转见收益的第一年,大伙儿干劲都很足。目前村集体已入账30多万元,加上秋粮和红枣收益,实现目标很有把握。”任华学说,“在我们村,集体经济能走多远,红枣产业是关键!”
阳城镇党委书记王宏岩说:“屯屯枣是阳城乃至芮城的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集中精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研发资源进行品种换优,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当地,让枣农、加工企业、渠道方以及村集体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记者 陈永年 实习生 陈雨潇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