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遥远的星空,写成孩子能懂的宇宙浪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7:53 1

摘要:她高个子,脸颊有雀斑,眼下有颗痣,最重要的是,她像长袜子皮皮一样俏皮,皮皮会一边倒着走路,一边信誓旦旦地说:“在埃及人人都这样走,没人觉得有什么奇怪。”

「长袜子皮皮」

卢姗让我想起长袜子皮皮。

她高个子,脸颊有雀斑,眼下有颗痣,最重要的是,她像长袜子皮皮一样俏皮,皮皮会一边倒着走路,一边信誓旦旦地说:“在埃及人人都这样走,没人觉得有什么奇怪。”

于是,皮皮那听话、懂事的邻居杜米问:“你怎么会知道?你大概没到过埃及吧?”

“我当然去过!啊,这一点你不用怀疑。”皮皮自信地说。

写作时,卢姗和皮皮一样:总是精力旺盛,前一秒还在喝咖啡,下一秒就会把马举起来。

“外星人用的镜子什么样?

他们洗不洗澡?”

「卢姗作品《外星人日记》(全9册)」

在写作上,卢姗是“新手”,也是“畅销书作家”。这并不矛盾。

总体来说,卢姗的作品要比她本人“有名”。圈子里,人们更熟悉“编辑”卢姗——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北京,先后在3家少儿出版机构工作,干过2年营销编辑,在责任编辑这个岗位上,她也工作了近七年。

她的《外星人日记》(全9册)自2021年上市后销量超50万册,每年都再加印。她更早时推出的绘本《妈妈的魔法肚子》,销量也超过3万册。

《外星人日记》的勒口处印了她的邮箱,小读者们往这个邮箱寄了许多信。有小朋友问,外星人用的镜子长什么样?还有小朋友关心,外星人吃哪些食物,洗不洗澡,用不用空调和冰箱?

卢姗一本正经地“冒充”外星人回信,她说:“外星人有天眼,不用照镜子。他们绝不吃饭!绝不洗澡!”她还录了一段意义不明的“外星语”,孩子们捧腹大笑,照单全收。

「小读者的画」

《妈妈的魔法肚子》刚出版时,卢姗想到一个“傻瓜式”的“传播点子”。她请编辑买来一大包气球,几块钱就能买上百只。把气球吹大,藏在衣服里,让大人和孩子扮孕妇。

不少幼儿园在母亲节时,会让小朋友揣着一个气球过一天。当小男孩揣着一个气球,小心翼翼地系鞋带、排队、吃饭、午睡,他就能在游戏里体验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易。

由此衍生出的另一个亲子活动是,让“假扮”孕妇的父亲抱起孩子参加接力跑——丈夫在亲子活动中体会妻子怀二胎的艰辛。

「幼儿园做活动」

这样的活动成本低、趣味性强、可复制性高,具有多重教育意义。

《妈妈的魔法肚子》每年加印一次,到了第7年印量翻倍。卢姗确信地说:“我的书能一直卖,一直卖到责编60岁退休了,还在卖。”随即,她立刻补充:“可能也是我期待低,每年卖3000册我就满意了。”

「在新书发布会上

卢姗和孩子们一同“假扮孕妇”」

月亮再也不同了

《外星人日记》的创作可以追溯至2016年。那时,卢姗还在当编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条《小威向前冲》的评论,那位网友认为书里只强调了精子的主动性,忽略了卵子的作用。

《小威向前冲》至今是“性教育”的范本。“我一下就被这个观点'Shock(震撼)'到了”,卢姗对《小威向前冲》很熟悉,也很喜欢这本书,但从没这么想过。

她想,这位网友不简单。

就像侦探拿着放大镜在现场找证据,卢姗点进网友主页,一条一条地刷动态。“爱游泳、爱分享日常”,卢姗不停总结,手指不停滑动,终于找到那条“关键证据”。

那是一台望远镜,镜筒是白的,三脚架和镜头是黑的,它被静静架在岸边。网友经常在深夜把它从车子后备箱里拿出来遥望星空。卢姗再一次被“shock”到了,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卢姗第一次对星空产生好奇,每天骑车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念念不忘、时常咂摸。紧接着,她好奇地想:“我也能和星空产生一点联系吗?”

月亮亘古不变地挂在天上,卢姗很少抬头看它。但这一刻,她觉得月亮再也不同了。

卢姗加入了一个微信群,里面全是天文爱好者。她在群里潜水,耳濡目染了不少天文知识,离星空近了0.05光年。

契机出现了,同事在做一本太空主题的外版书,需要找专家校对专有名词。卢姗福至心灵,她主动请缨,找群主引荐。群主推荐了一位专业译者。

2016年11月,新书在上海书展办发布会,译者在国外来不了,推荐了上海天文馆工作人员、科普达人施韡到场演讲。卢姗听得如痴如醉,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迅速成为“小狮子”(施韡的粉丝)。

“如果木星上有外星人,他一定是胖胖的,腿短短的,因为木星气压很大。”

这句话又一次“Shock”到了卢姗,她心里有一个念头炸开。卢姗急火火地找到领导,她觉得这里埋着一个巨大的故事。卢姗手舞足蹈地描述,极其雀跃,但领导并不能领会她的意图。

卢姗没死心。她想:“这一定是本畅销书!”于是邀请施韡来写。她焦急地等待回复,但施韡实在太忙。过了一段时间,卢姗的热情并没有冷却。

她等不及了,决定自己写。

她是个急性子,但愿意在写作这件事上耐心

2017年3月底,卢姗开始写作。

起初,她想用绘本来呈现——这是她熟悉的体裁。但随着资料越找越多,她发现绘本容纳不了这么多内容,且第三人称叙事做科普似乎显得枯燥无味,她开始找其他途径。

她预感到,日记体可行。

那时,卢姗还是一名营销编辑,晚上五六点下班。吃完晚饭,她在夜深人静时写作。她给自己定了目标具体——“每天写200字”。如果当天完成了计划,她就高兴,心想:“我好厉害。”

在工作日的晚上,卢姗写得不多,她主要集中在周末写。她家离首都图书馆近,过了天桥步行5分钟就到。早上,她九十点钟出门,一直在首图待到晚上九点,首图九点关门。

后来,卢姗的经济状况好些,就去咖啡馆写作,点一杯咖啡。如果饿了,她就点一份甜点,延长下午的写作时间。“我不会觉得吵,对我来说是白噪音。”她也在肯德基、麦当劳写过。

她不是一个考虑长远的人,最多只能打算3天的生活。如果有人穿越回几年前,告诉卢姗:“你立刻去写一套十几万字的《外星人日记》!”她会两眼发直,吓得像个鹌鹑。

卢姗只能做一些很小的事,比如一天写200字。写完之后,她会美美地说:“我每天干屁大点事都会表扬自己。”

写完3本书的初稿,大致在2019年前后,卢姗开始投稿。她给多家出版机构投稿,都没有回音。她还发给读研时的师兄看,师兄看完也“无感”。这件事被再度搁置了。

卢姗在朋友圈发过投稿之艰,到了“要抹眼泪水”的地步。她像大学寝室里最活泼的室友,情绪直白地摊开,快乐和悲伤都很直接,像夏季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后来投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卢科利。两人有几年没联系了。卢科利毕业后先当了几年老师,后转行当编辑。收到投稿的当晚,她还在集团参加新编辑培训。

初读《外星人日记》时,卢科利眼前一亮,“就像掉进了太空的兔子洞”。她曾在编辑手记里写,卢姗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她想起《绿山墙的安妮》。

培训结束后,卢科利回到工作岗位,她在部门会议上向同事介绍《外星人日记》,大家都感到惊喜。经过细读文本、市场调研,浙少社决定签下这部书稿。

2021年6月,“外星人日记”(前3册)下印厂,首印6.5万册。截至2022年4月,4册总印量达14.6万册。对于“新手编辑”和“新人作者”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

“在这件事上,我出奇地有耐心。”卢姗是个把朋友圈当日记发的人。但在《外星人日记》上,从有灵感,到写稿、投稿,直至签完出版合同,她都没在朋友圈吐露一个字。

直到书出版了,卢姗才“露出本性”,在朋友圈营销起《外星人日记》。从2016年开始对星空好奇,到2021年书出版,再到2024年第9册《太阳星球的亿年回忆录》(太阳日记)上市,历时8年。

过了很多年,卢姗才明白,把一件事做成需要耐心,也就是把周期拉长。她需要时间去“撞个头破血流”,需要时间去钻研、去摸索。她是个急性子,但愿意在写作这件事上耐心。

误打误撞掉进童书里

大学时,卢姗学的旅游管理。毕业前,她模模糊糊随大溜地准备起考研,报考了上海大学外国文学专业。面试过后,她被调剂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

卢姗对儿童文学一无所知。她满脸发蒙地准备面试。她对母亲说,如果自己真的考上了,以后大概要去幼儿园当老师。这是她对儿童文学专业的全部了解。

面试结束后,卢姗坐上返程火车,遇见了在教室里照过面的考生熊慧琴。慧琴讲起儿童文学,眼眸里闪动着光。那是学旅游管理出身的卢姗,第一次被文学和炙热的理想主义打动。

在火车上,卢姗拿笔记下了《马提与祖父》《天蓝色的彼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两个少女在旅途中,一边分享寿司,一边谈天说地。卢姗眼前,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了。

在一群对儿童文学怀有热忱的同学里,“零基础”的卢姗没有远大理想。她是那个活跃气氛的人。红楼师生把她当“开心果”,她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开心果”。(注:红楼是浙师大地标建筑,现为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所在地。)

“这是有好处的,没有人会对我有期待,我也不需要别人对我有期待。我只要开心就行,我就享受,完完全全地享受。”读研这三年,卢姗爱上了儿童文学。

朋友一直说卢姗看书不多,她自己也这么认为。2023年过年,卢姗回老家,看到家里的书架上满满地摆着经典童书。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也看了不少”。

「卢姗老家的书架一角」

像筛黄豆粉一样,

一点点筛出好玩的素材

写作前期,卢姗往家搬砖头一样厚的天文书,她去天文馆参观,看球幕电影、纪录片。太空太远了,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触及。她让自己沉浸在太空的环境里,从而获得“一种感觉”。

「卢姗在太阳系展览上培养太空感觉」

“这套书也是‘一种感觉’。”卢姗搜集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她像筛黄豆粉一样,一点点地筛出那些“好玩”的素材,以保留那份惊奇。

比如,月球长期受陨石撞击,其表面的石头像碾面粉一样被撞得粉碎,再加上太阳射线的分解,使月壤变为极细的粉末,绝大部分颗粒直径远小于1毫米。

代入“外星人”视角,卢姗写道:“我们洞洞星球上的泥土比雪还要细腻柔软。”至于月球上密布的环形山和陨石坑,“那里是我从小爬到大的地方。”

卢姗关心的是,“洞洞星球的天空是黑的,就算白天也是黑色的”,所以“就算在白天,照样可以看星星!”她想象外星人在月球的生活,这需要“一种感觉”。

例如,金星表面温度超过400℃,“任何人的屁股直接坐上去都会变成烤肉大餐”,于是“我们搬到了半空生活”。为了抵抗酸雨,“我们身上有着白色的、光滑的、厚实的鳞片。”

金星自转一周需要116.75天。如果金星上有外星人,他们大概动作迟缓,会优雅地一粒一粒地吃饭,最快也要吃上10小时。他们甚至会疑惑:“1小时就把饭吃完不会噎着吗?”

在写作中,卢姗给予边缘职业、弱势群体更大空间。比如,“太阳系十大奇观”由垃圾分类员评选。他们驾驶宇宙飞船在太空追踪垃圾,利用业余时间周游评选奇观。

在“黑金刚星球”(金星),奶奶是“考古故事家”,她年轻时爬火山、躲避自然灾害,只为收集遗失的故事。现在,她开着宇宙飞船去太阳系收集故事,人称“太阳系故事奶奶”。

「卢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木星人

(天气星人)形象」

“天气星球”(木星)的卫星是一群贪玩小孩发现的。此后“天气星人”住在卫星上,开启了“双星生活”。为了奖励这伟大发现,木星的管辖权授予给12周岁以下的孩子。

“孩子打破规则,才发现了卫星。在儿童文学的语境里,相当于孩子拯救了大人。”卢姗解释。她强调了儿童的力量,同时消解了权威。这是红楼留在她身上的批判精神。

在专家审阅书稿时。天文学家陈教授建议修改《洞洞星球暴露了?》(月球日记),因为基于目前对月球的勘探,已证实月球上没有外星人。

和教授联系上后,教授对她解释:“其他星球都可以写外星人,但月球不行,那上面真没发现(外星人)。”

按照两人商量的结果,月球上不能有“原住民”,但可以有“游客”。卢姗把原稿推翻,重新写。她写了一个多月,写得头昏眼花,还是不行。“感觉不对了。”她说。

当卢姗带入“游客”视角,她只能用“外来者”的方式讲述。这打乱了整套书的气味。但她还是想改,她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事情才能做成”。

“万事总有办法”

星球宏大,亦有尽时。

太阳已行至中年。据科学家估计,5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燃料。这期间,它将经历反复膨胀,并在膨胀至极限后坍塌,慢慢冷却、变暗,成为一颗白矮星。

“这么宏大的议题,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我问。

她想了想说:“当叙事拉到足够宏大,你才会更关注细节。”她顿了顿,看向桌上的咖啡:“正是50亿年后太阳也会毁灭,当下我们的对话,我们喝的这一杯咖啡才弥足珍贵。”

卢姗想通过《外星人日记》带给小读者一种新感受。当他们读完书再望向夜空,月亮不再是一种朦胧的浪漫,而是一种更扎实、更踏实的浪漫。

虽然太阳会毁灭,太阳系也会落幕,但卢姗并不悲伤。因为太阳膨胀后的“外衣”会形成行星状星云,质量大的星云可能引起新恒星诞生,从而诞生新世界。

在那里,也许有新的太阳,新的地球,新的月球。在新的地球上,也许有新的你我。

这是卢姗给出的答案。

哪怕有一天银河系被吞没,她也信奉“万事总有办法”。在艰难的处境里,她愿意看那些积极的地方,仍然保持天真。这是她一贯以来的处事准则。

最后,卢姗讲起一件关于导师的小事。那天,导师在课上批评了童话《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故事很简单,国王想找一个诚实的继承者,给全国的孩子发花种。规定日期到了,孩子们捧着争奇斗艳的鲜花涌上街头。只有一个孩子捧着空花盆,他被选为继承人。

国王发的种子是煮熟的。

卢姗听完这个童话故事,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导师却说:“国王想找诚实的孩子,自己却用了欺骗的方式,他的过程违背了目的。”卢姗恍然大悟。

来源:人间像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