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栽培技术:助力高效丰产的新突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05:43 2

摘要:沾化冬枣( Ziziphus jujuba ‘Dongzao’)别名苹果枣、冰糖枣,鼠李科枣属,为无刺枣树的一个晚熟鲜食优良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河北黄骅、陕西大荔等地区亦有规模化栽培。沾化冬枣果皮赤红光亮,皮薄肉脆,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冬枣

沾化冬枣栽培技术:助力高效丰产的新突破

许元峰等

沾化冬枣( Ziziphus jujuba ‘Dongzao’)别名苹果枣、冰糖枣,鼠李科枣属,为无刺枣树的一个晚熟鲜食优良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河北黄骅、陕西大荔等地区亦有规模化栽培。沾化冬枣果皮赤红光亮,皮薄肉脆,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冬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A、维生素 E 和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 C 含量是苹果的 70 倍,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被誉为“百果王”“活维生素丸”,平均每667 m2 产量控制在1 000~1 500 kg,每667 m 2经济收入为 10 000~20 000 元,新品种沾冬 2 号以及设施栽培冬枣价格在 60~100 元/kg,每 667m2 冬枣经济收入为 30 000~50 000 元,近几年沾化冬枣产业年产值近 50 亿元。

近年来,沾化冬枣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国内外市场价格走俏,远销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宽行密植、生草覆草等适用于机械操作的省力化栽培措施,通过实施加强整形修剪与控制采青等配套技术与实施方案,实现了沾化冬枣质量与产量的同步提高,优质果率在 90%以上,每 667 m2效益增加 15%~20%,冬枣品质有了明显提高,提高了冬枣鲜食枣果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冬枣的优质高效与丰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枣农增收。

1 试验地概况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位于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是山东省渤海湾的北大门,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土壤为轻壤土和中壤土,呈微碱性潮土壤类型,pH 值多为 8.0~8.5。试验地位于沾化区下洼镇于家村东冬枣示范园,冬枣树适应性较强,可在这种高盐的环境中增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能力,不仅有利于冬枣树的生长,更有利于冬枣优良品质的形成,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 35.5%以上。

2 栽培技术

2.1 土壤管理

2.1.1 行间生草,树盘覆盖

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2021年 4 月开始,试验地采用了行间自然生草与人工生草相结合 及树盘覆盖技术,即在原建冬枣园行间深翻耙细,施基肥、灌水后,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时进行生草播种。充分结合枣园内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草种,选择矮化或匍匐类草种,适合本区域种植的草种主要有早熟禾、黑麦草、白三叶、茅苕子等。在树盘上覆盖 20 cm 厚的作物秸秆、稻草等,覆草后在草上撒少量细土,以促进压实和腐烂,增加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这是一种草类与果树协调共生的果树栽培方式。定期刈割,一般待草长到 20~30 cm 时割草,控制高度不超过 20 cm,1 年刈割 3~4 次,将割下的草覆盖在树盘上,使其自然腐烂分解,成为绿肥,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枣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使枣园土壤肥力显著提高。

2.1.2 深翻挖穴,建丰产沟

随着沾化冬枣产业的不断发展,笔者提出了冬枣密植园需要进行疏密间伐、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等冬枣优质高效丰产创新技术指导意见,解决了多年来冬枣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推进冬枣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与新品种沾冬 2 号的推广,提出提升枣农收入的思路与建议。

采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改良措施,栽植前第 1 年秋季开始,挖宽 50 cm、深 60 cm的沟,先填入 15~20 cm 厚细碎腐烂的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结合增施基肥(腐熟的牛粪为好),按原土层回填,然后灌水压实,为今后几年的树体生长和果实丰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3 定植

定植时间一般选择在 3 月中下旬,临近萌芽期,选 1~2 年生嫁接好的冬枣苗,在上述建设的丰产沟上,按照行株距 4.0 m×1.5 m 和 4.0 m×2.0m 两种宽行密植栽培模式,挖穴栽植冬枣苗。注意覆土不要太深,表土不要没过嫁接口。栽植后浇透水,若遇春季干旱,每 20 d 左右浇 1 次水,最好是栽植后覆农用地膜,以提高地表温度和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可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2 施肥

2.2.1 地下施肥

地下施肥以秋季施基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不仅养分全面,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冬枣根系的发生和生长,扩大根系分布范围,增强树势,提高肥料利用率。基肥一般在冬枣采收后尽早施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肥量为 35~50 kg/株,同时加施磷酸二铵 0.6~0.8kg/株,或果树专用肥 0.8 kg/株,树冠投影环状沟施肥深度为 30~40 cm。

一般在 10 月下旬或 11 月上中旬,结合深翻挖穴进行,采用多点穴施,或均匀撒施于果园地表,每 667 m2 施入优质腐熟的农家土杂肥(充分腐熟的牛粪、猪粪、鸡粪等)1 500~3 000 kg;也可施腐熟的大豆、豆饼等有机肥,同时每 667 m2果园地表铺一层厚约 10 cm 腐烂的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并混合施入适量氮磷钾复合肥(15∶15∶15),采用条状沟施,或均匀撒于果园地表后进行充分旋耕。施肥量为全年有机肥所含氮、磷、钾元素总量的 50%。萌芽前期,以速效氮肥为主,施入全年施氮量的 50%;开花后,以速效氮肥为主,施入全年施氮量的 18%;果实硬核期和膨大期,施入磷酸二铵、硫酸钾,以磷、钾肥为主,施入全年施磷、钾量的 50%,以促使枣果膨大和增强树势。切记施肥后需及时灌水。经测定,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腐烂的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2 年后该枣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15~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了 1.8%以上。

2.2.2 地上追肥

冬枣树地上施肥是指根外追肥,即叶面施肥,这种根外追肥的主要形式具有施肥量少、吸收快、肥效显著、针对性强、省工、省时、省力等优点。生长前期叶面喷施 0.5%尿素液 2 次;生长中期主要施用磷酸二氢钾(KH 2 PO 4 )、硼酸(硼砂)、硫酸锌、硫酸铁等,也可喷施氨基酸螯合钙、黑腐酸等氨基酸类及腐殖酸类生物微肥;生长后期(采收前 1 个月)开始喷施 0.5%KH 2 PO 4 2~3 次,同时,最好用 60%氯硝酸钾或 50%KH 2 PO 4水溶肥进行滴灌以增加钾肥使用量,可有效提高果实糖含量及口感品质。同时,推广配方施肥,适时进行追肥和叶面喷肥推广枣园生态循环栽培模式,推广沼渣、沼液有机肥叶面喷施应用技术。

2.2.3 施用菌肥

菌肥为生物菌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菌肥中有益菌通过大量繁殖,其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了优势菌群,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的生命活动,快速分解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可疏松土壤,调节土壤的保肥、供肥、保水、供水能力及透气性,2~3 年即可使土壤完全达到生产绿色有机果品的标准 ,且因有益菌能够快速分解有机质被作物吸收,解决了有机肥肥效慢、单施有机肥产量低的问题,可提高肥效,有效提高冬枣果实品质。2021—2022 年对沾化区下洼镇于一村冬枣试验园实施了品质提升技术,随后,我们对冬枣果实品质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由表 1 可以看出,该园通过增施有机肥,配合生物菌肥和减施化肥,以及科学的花果管理,合理控制产量,冬枣果实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维生素C 含量提高了 100 mg/kg。

表 1 2020—2022 年沾化区下洼镇于一村冬枣园实施优质丰产技术前后品质指标

2.2.4 水肥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果园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得以推广应用,在树行内铺设滴灌管,将搭配均匀的水溶性腐殖酸液肥以及硝态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肥料,随着滴灌设施缓缓滴至树干基部,约 15 d 滴 1 次,连滴 3~4 次,以满足冬枣树体生长与促进果实发育所需有机养分。

2.3 灌水与排水

建设节水渠与排水沟,注意做好萌芽前水和封冻水的灌溉,生长季节干旱时需要灌水。灌水方法以灌渠灌溉或滴灌为宜,雨季应做到及时排水防涝,此时要注意冬枣锈病的发生与防治。花前、果实膨大期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灌水,果实成熟前 20~30 d 适当控水,保证园内不积水,避免造成涝害。

3 整形修剪

3.1 树形培养

冬枣树形一般选用自然开心形或短枝纺锤形,当新枝(枣头枝)长至 80~100 cm 时即开始摘心,以保证培养的新枝健壮。冬枣树在萌芽前用绳进行拉枝,拉枝角度为 130~150°,以减缓主干顶端优势,增强中下部养分积累,促进枣树花芽分化以及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3.2 幼果期修剪

幼果期修剪可调节生长和结果的关系,并逐年转向以结果为主。以培养各类结果枝组为主,通过对骨干枝短截,继续扩大树冠直至达到要求。此法在冬枣丰产示范园中应用,行株距 4 m×2m,幼果期每 667 m2 产量 700~1 000 kg。

3.3 盛果期修剪

冬枣结果枝为脱落性枝,花芽随枣吊生长而不断分化,且花量大,不必考虑结果枝的培养与调整,并适时抹除原生普通冬枣树干及枝条上的萌芽。一般情况下枣树没有大小年,只要树体结构合理、通风透光、肥水充足,便可做到逐年结果,且按时着色,品质较好。

3.4 抹芽

冬枣树与一般枣树组织结构不同,其生长迅速,树体及枝干含水量比其他品种的枣树丰富,春季萌芽特别多,若不及时将其抹除,将严重影响树体结构,导致树体营养的过度消耗,因此,冬枣树抹芽环节尤为重要,春季冬枣树发芽时节,提前将多余的萌芽抹掉,减少养分的消耗,也减少以后更大的修剪量,节省了更多的劳动力,还能提高冬枣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3.5 留辅养枝

冬枣开甲后,如甲口过宽,或遇到干旱、病虫害等使伤口不愈合,可采取以下留辅养枝技术,即在冬枣结果丰产的同时,在环剥口以下保留2~3 个旺盛的辅养枝,这样在开甲期间维持了冬枣树根系的生长发育,且可作为未来 3 年的结果枝。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当年不对辅养枝进行环剥或环割;二是对辅养枝及时摘心,即待辅养枝长到 80 cm 左右时进行摘心,促进其强壮和不影响光照。留辅养枝的另一个重要用途为用其健壮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光合产物,以维持和保障树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和供应。

4 花果管理

4.1 环剥

冬枣树的环剥又称“开甲”,是提高冬枣坐果率的必要措施之一。一般露地栽培在每年芒种前后,即 6 月 6 日左右,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提前 20~30 d 进行。待冬枣初花期开花量为 30%左右时开始,用环剥刀或专用嫁接刀横向深切主干或结果枝的韧皮部,直达木质部,将树皮环切或环状剥离,剥去部分深达木质部的韧皮部,如此环剥可切断部分韧皮部的导管等组织,可减少水分和养分向下部回流,使得养分更多地向果实输送,以促进坐果,增进果实的膨大发育,增产增效。环剥后,冬枣树叶片能够通过增加光合作用,制造更多光合产物,提高坐果率。“开甲”可以通过生长激素调节树体的营养平衡,一般环剥后2~3 d,始花期喷施 10~15 mg/kg 赤霉素液(75%赤霉素 1 g 用酒精溶解后加水 45 kg)+优质硼肥1 000~1 200 倍液混合液 1~2 次,可喷微量元素肥,提高枣树坐果率。环剥后 7 d 左右,幼果期果实绿豆大小时,喷施 0.1%芸苔素内酯 3 000 倍液 1 次+叶面肥进行促果保果,以促进果实细胞的膨大和分裂,使果实增大,以提高冬枣的品质和产量。

4.2 环剥后管理

(1)环剥 25 d 左右用塑料薄膜将环剥口(以下称“甲口”)裹紧,促进愈合,约 10 d 后将包扎物去掉。20 d 左右切口处就开始产生愈伤组织,再待 10 d 左右即开始愈合,过早愈合会使树体上部的营养物质往下回流,从而降低坐果率以及影响幼果膨大所需要的养分,因此,结合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经验,采取了“二次开甲”的措施,即在环剥后 15~20 d,若树势仍然偏旺,可在原伤口用利刀切割,也可用麻绳来回抽拉挫伤新的愈伤组织,使其延迟愈合,以维持树体上部养分,保障幼果发育的需要,这样有利于提高优质果(大果)率,以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

(2)防治甲口虫,环剥后 3~5 d,对伤口进行涂药防治虫害。可用 20%丁硫克百威乳油 10倍液,涂湿伤口,以后每隔 7 d 涂药 1 次,一般需涂 2~3 次。

4.3 适量疏果,合理负载

为了确保产量并防止大小年现象的发生,冬枣树需要根据坐果率和密度进行疏果,以实现合理的负载,并严格管理花果。留果标准为强壮树1 个枣吊留 2~3 个果,中庸树 1 个枣吊留 1~2个果,弱势树 2 个枣吊留 1 个果,5 年以上盛果期树 667 m2 产量控制在 1 300 kg 左右,以保持枣树强健的树势和优质丰产 ,防止过量消耗养分,造成树体衰弱,抗病虫能力下降。

一般按目标产量的 20%~30%进行疏果,生理落果后,初步调整花枝数量,疏果定果,调整果实在树冠内的分布,合理控制产量。依据果园管理水平、枣树生长状况以及品种特性,遵循优质高效的原则,恰当运用修剪、疏果等技术措施,将每 667 m2 冬枣产量(目标产量)控制在 1 200~1 600 kg,以生产优质果、精品果为目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冬枣果品的附加值。

4.4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对栽植密度较大、郁闭较重的冬枣园,采取疏密间伐、疏大枝及回缩等技术措施,打开光路,确保树体间透风通光,改善树冠内光照条件,使果园行间距、冠间距保持在 0.8 m 以上,透光率保持在 25%以上,有利于冬枣着色和果实品质的提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病虫害防治

冬枣树的虫害主要有绿盲蝽、枣瘿蚊、红蜘蛛、枣尺蠖及皮暗斑螟(甲口虫)等,叶部病害主要有斑点落叶病、枣锈病,果实病害主要有枣炭疽病、轮纹病等。枣树落叶后,彻底清除园内落叶和杂草、枯枝、病枝、病果、虫果等,并刮除冬枣老翘皮进行集中销毁焚烧。有条件的枣园进行枣树涂白,起到基础性防冻、防虫、防病害的作用。入冬前深翻 1 次树盘,拣拾虫茧、虫蛹,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枣尺蠖、绿盲蝽、枣瘿蚊、桃小食心虫等害虫。萌芽前全树喷施 1 遍 3~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越冬的叶螨、介壳虫以及干腐病等,以减少越冬病虫源。

5.1 化学防治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喷施 20 mg/L甲氰菊酯乳油 3 000 倍液,或喷 5%丁烯氟虫腈乳油 1 500 倍液防治绿盲蝽和枣尺蠖等害虫,最少喷施 3 次。5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喷施 2 mg/L 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 1 500 倍液或 20 mg/L 螨死净乳油 1 500 倍液,在萌芽后展叶期喷 25%灭幼脲 3 号悬浮剂 1 500倍液防治枣瘿蚊,在芒种前后空气干燥时喷 2 遍5%阿维菌素乳油 3 000~4 000 倍液防治红蜘蛛、枣叶螨等。枣树开甲后 4~6 d 开始,用 10%氯氰菊酯乳油 4 000 倍液喷施甲口,防治皮暗斑螟(甲口虫),间隔 7~10 d 喷施 1 次,直至甲口完全愈合。防治枣尺蠖可于萌芽后在树上喷 10%氯氰菊酯乳油 2 000~3 000 倍液,杀死越冬害虫,在 6 月底至 7 月初幼果期喷施 10%氯氰菊酯乳油2 500 倍液,杀死枣尺蠖幼虫。7 月中旬开始,梅雨季来临之前,每 10~15 d 喷施 1 次 1∶2∶200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 15 mg/L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 2~3 次,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1 000 倍液,连喷 3~4 次,交替使用,可有效防治枣锈病、炭疽病和轮纹病。

5.2 物理防治

①灯光诱杀成虫。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趋光、趋波、趋色的害虫成虫,效果良好。

②黄粘虫板诱杀。利用蚜虫、粉虱等害虫对黄色有趋性的特点,在长方形木板(20 cm×40 cm)面上涂黄色油漆,再涂一层粘虫胶,挂在树枝上,或用支架插于园内,每 667 m2 30 块左右。黄板两个面朝东、西方向,光照均匀,防治效果好。③糖醋液诱杀。将糖醋液(按红糖 250 g、醋 500 g、水 5 kg 配制)置入废旧罐头瓶中,悬挂于树上,诱杀金龟子等害虫成虫。

5.3 生物防治

利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或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污染。①利用天敌昆虫。害虫天敌如瓢虫、蜘蛛、螳螂、金小蜂等,对害虫如蚜虫、红蜘蛛、介壳虫、枣尺蠖、棉铃虫等有控制作用,如异色瓢虫每天可捕杀蚜虫 100~200 头,螳螂可捕食蚜虫类、桃小食心虫、甲虫类、蛾蝶类等 60 多种害虫。日常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以保护天敌,严格执行用药标准,多采取物理防治等措施。②利用食虫鸟类。采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啄木鸟、灰喜鹊等益鸟,可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如 1 只啄木鸟 1 天可捕食 1 000 多头害虫幼虫。③生物制剂防治。细菌性病害可选用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 30%噻虫嗪悬浮剂 2 000 倍液等混合喷雾防治,真菌性病害可用 4%农抗 120 水剂 300~400 倍液喷雾防治,螨类可选用阿维菌素类如0.9%虫螨克乳油 1 500 倍液防治,食心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 200 倍液防治。

6 贮藏保鲜技术

将白熟期冬枣预冷分级入库,预冷是冬枣贮藏的重要一环,将采摘的冬枣一般最好在 24 h 内自室温降至 5 ℃,这样可以释放果实在田间所携带的热量,并保证冬枣表面干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能起到阻止果实衰老、延长贮藏保鲜期的作用 。预冷可以采用在冷库中划出一个预冷间,或直接进入小型冷库的方法进行。小冷库每次入库量控制在总库容量的 20%,避免库内温度浮动过大,箱体摆放要有空隙,保证空气流通,使果实降温均匀彻底。当枣温达到 0 ℃时,可以用0.04~0.06 mm 厚度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袋包装,每袋 1 kg,袋上扎直径 5 mm 的小孔 8~10 个,扎好口后冷藏。采用气调库贮藏的枣果,必须有一间专用预冷库,待果温达到要求时,再放入保鲜库内。同时要严格检验入库的枣果,有腐烂和外伤的冬枣迅即拣出,以免影响整个库内冬枣的贮藏保鲜效果。

7 结论

通过实施沾化冬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经测定,实施 2 年增施有机肥和枣园生草的冬枣园,10 cm 厚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 1.8%以上,促进了树体生长发育,平均叶面积比原来增大 80%以上,树体营养得到较大改善,花芽分化较原来提高 22.5%以上,花量增加 25%以上,实现了冬枣园有机质含量的极大提升,冬枣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优质果率在90%以上,667 m2 增效 15%~20%。果实着色率提高,平均单果重 18.83 g,最大单果重达 27.13 g,最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长 27.17%,维生素 C 含量提高 100 mg/kg,极大地提升了冬枣品质与附加值,增强了冬枣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667 m2增加收入 2 万元以上。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