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网红墙前,游客举着打火机为墙画中的鲁迅“点烟”拍照,这个看似有趣的互动行为,却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真实与现代价值观的网络热议。
近日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网红墙前,游客举着打火机为墙画中的鲁迅“点烟”拍照,这个看似有趣的互动行为,却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真实与现代价值观的网络热议。
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墙画成为争议焦点。一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正式投诉,认为这幅画“误导青少年”,建议将抽烟形象改为右手握拳。
馆方回应称“已经知道这件事,正在处理”。这面墙画改编自版画家赵延年1961年的《鲁迅像》,原作中鲁迅坐在书房藤椅上,左手夹烟、右手握书,背后是清晰的书房环境。
原作中鲁迅坐在书房藤椅上,左手夹烟、右手握书,背后是清晰的书房环境。
---
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访时会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这一互动举动引起网络热议。
这幅墙画取材自版画家赵延年1961年的经典作品《鲁迅像》,但纪念馆在重现时去除了原作的书房背景,只保留了鲁迅夹烟的上半身形象。
只保留了鲁迅夹烟的上半身形象
2025年8月20日,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现这面墙画及游客的“点烟”行后,于8月22日向“浙里办”平台投诉。她建议将鲁迅抽烟的形象换成右手握拳的画面。
孙女士投诉的理由是:该画的原作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但墙画去掉了背景,有引导人们在室外聚集抽烟的风险,同时可能误导青少年,在公共场合抽烟的形象确实不雅观。
她强调:“原画是迅哥(鲁迅)在室内吸烟,而不是室外公共场合吸烟。”为了这次投诉,孙女士查询了大量鲁迅版画资料,发现原图中烟纹更小且有书房背景。
孙女士作为一名控烟志愿者,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话题。她已于8月22日第一次投诉后,又发起了二次投诉,显示出她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越城区文广旅游局对此投诉回应称:“鲁迅故里景区为市文旅集团主管,非我局职权范围,建议您直接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提出。”
记者联系绍兴市文旅局和文旅集团未果后(适逢周末),转而致电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确认该墙画是馆内著名景墙,承认确有游客拍“给鲁迅点烟”的照片。
在咨询上级后,纪念馆工作人员回电表示:“已经反馈给领导了,领导说知道这件事(投诉),现在已经在处理中。”
鲁迅先生确实有吸烟习惯,现存历史照片中39%包含烟具。香烟既是其创作生涯的真实伴侣,也是摧毁其健康的元凶(晚年日记记载217次咳血)。
这场争议本质上涉及两部法律的冲突:《文物保护法》第21条要求“保持文物原状”,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9条明确禁止“诱导吸烟内容传播”。
鲁迅纪念馆不是普通景区,它要纪念先辈,更要教育后人。如何让游客看见“真实的鲁迅”,又不传递坏的引导,这场关于一幅画的争议,其实是给所有文化场馆出了道难题。
国内外文化场馆对此类问题已有一些创新解决方案。上海鲁迅纪念馆采用动态投影技术,在展示吸烟场景时同步投射《烟草毒害论》手稿。
大英博物馆建立“三层机制”:原始展品绝对保留+历史语境展板+现代医学注解;伦敦福尔摩斯博物馆用碎片化玻璃装置呈现小说中的吸毒场景,通过视觉解构降低模仿可能。
这些案例揭示共同规律:既不篡改历史,又要建立现代解读通道。具体到绍兴的争议墙画,可考虑恢复原作书房背景,将烟支比例回调至3%,同时在观展动线设置二维码链接鲁迅肺病X光片与当代控烟数据。
---
某种程度上,这场争议的核心或许不在于那支烟该不该画出来,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人物的全面性。
上海鲁迅纪念馆提供了一种思路:用动态投影技术,在展示吸烟场景时同步投射《烟草毒害论》手稿。
北京鲁迅博物馆也展过带烟的鲁迅雕像,但配了“鲁迅在灯下写作”的说明,没人提出异议。关键是要讲清楚背景。
来源:碎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