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国抢先造出新电池,中国车企突然傻眼了?未来市场会被抢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8:52 2

摘要:很多人最近天天刷到汽车广告,大家觉得新能源车能变得更省心。有人说电池5分钟能用一千公里,有人直接说现有车要被淘汰了。对于大多数人,这些话听起来新鲜也有点虚。

电动时代刚翻篇,这场新电池的比拼让车圈抓狂

很多人最近天天刷到汽车广告,大家觉得新能源车能变得更省心。有人说电池5分钟能用一千公里,有人直接说现有车要被淘汰了。对于大多数人,这些话听起来新鲜也有点虚。

平时加油还是换电都成习惯了,突然说要跨越到下一个阶段,没人能第一时间接受。无论是什么品牌,消费者更关心实际用到的服务和质量。跑得远,充得快,都还只是看得见的表面。

现在讨论最多的是固态电池,各家企业上马,投资巨大。很多厂商都说2026年要量产新型固态,大多数人抱着看热闹态度。行业里传得最凶的,是充电桩升级和电池技术升级到底谁先谁后。

2023年,全国大多数主流充电桩功率还在120kW左右。新电池需要的功率高,达到350kW甚至480kW以上。不只是充电器难造,电网也不是现成的。大规模升级基础设施,实际操作成本摆在那。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磷酸铁锂安全可靠,但性能和方向不同。日系企业更早投入硫化物电解质,比亚迪和国内其他公司选择不同路线。日本厂商牢牢把控核心专利,国内企业集中做技术应用突破。

宁德时代最近扩建实验室,投资资金已超90亿。比亚迪和华为共同开发新一代车载系统,把电池、充电和操控全部打通。德国检测机构IMLAB也被纳入本地体系,强化产业链完整性。

目前固态电池每千瓦时成本约是锂电池三倍。行业内数据,最便宜固态电池单块成本超过5万元。劳斯莱斯宣布2028年把新电池装车,更像是吸引关注。一般用户能不能用得上,还得往后等。

现在市场上,能支持800V高压平台的车屈指可数。基础设施改造金额几百亿到几千亿不等。流程慢,标准不统一,推进压力极大。电网公司、主机厂、零部件公司,正在抢时间测试各种方案。

日企专利数量过400项,国内企业还在追赶。专利卡点集中在正极材料和电解质层。中国充电联盟最近申请了几十项充电相关专利,这两年争议一直没断过。新技术没有大批量落地前,市场格局还没变。

政策方面,2024年新修订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把固态电池单独作为章节提出。国家加大800V快充网络补贴。但是实际落地还跟电网改造速度走。行业关心是能不能给到关键环节直接补贴。

全球每年硫化锂产能不到10万吨。锂材料价格是同期黄金价水平。电池企业和材料供应商矛盾很明显,谁也不愿意先妥协。最近比亚迪和华为共建实验室,就是要把原材料和整车做成一条线。

产业链变化速度快。锂电池隔膜公司普遍股价下滑,固态材料企业反而成了资本宠儿。有数据统计,近一年锂电池膜板块跌幅近30%,同期固态材料企业涨幅超40%。这类风吹草动影响到上下游整个行业。

近期新能源汽车推进速度比较慢。多数合资品牌将固态电池车定位在百万价位。雷克萨斯2026年可能首发搭载固态电池,国内品牌主力还是锂电。下放到15-30万之间车型,还要等好几年。

车主关注的是开起来省心省钱。新电池的高成本,不少4S店都担忧从业门槛更高。未来修车店要懂电池修复,加油站也要变身充电中心。这些变化正在发生,但还没轮到多数人关心。

全国主流固态电池路线,分硫化物和氧化物两类。日系企业追逐极限能量密度,国内公司重安全和成本更可控。两套体系现在都有生态联盟,行业观察者认为主流标准还需要几年才能定下来。

2024年全国充电接口标准方案还要进一步整合。上代锂电池接口混乱问题,目前中国充电联盟主导参与。统一标准能减少用户消耗,但各家在专利和设备兼容上博弈很明显。

投资机构动作快。资本资金都在看固态材料企业和专利方向。老牌锂电企业被迫加快转型。行业市值1年波动几百亿,整个能源产业结构因此调整,影响波及原材料、车企、充电桩等所有环节。

政策层面信号一直很明确。固态电池要普及,必须基础建设先行。高压快充网络少不了大规模资本投入和统一标准。国家鼓励龙头企业自建示范网络,抢占技术和产业主导地位。

真正决定用户体验,是电池和基础配套能否同步提升。车主期待一脚油门到底不用惦记续航。目前阶段,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同时做到最低成本和最大安全。用户选择取决于当下服务和维修便捷程度。

固态电池量产只是阶段目标。方案推出会先满足高端车型,普通车要普及需要降本和基础配套完善。整体变革不止是企业自发行为,还牵涉上下游各环节的集体转型。下一步是行业现实摸底。

来源:忘记他最好的是装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