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惊人相似!杠杆疯狂,基金抱团,就是巨大的泡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7:00 2

摘要: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却又并非简单重复。上一次市场陷入如此程度的集体疯狂,还要追溯到2015年那场由杠杆驱动的牛市。而当下,我认为市场的非理性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去年9月24日启动的那轮“924行情”,其情绪烈度、资金结构和炒作逻辑,正在无限逼近2015年“杠杆牛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却又并非简单重复。上一次市场陷入如此程度的集体疯狂,还要追溯到2015年那场由杠杆驱动的牛市。而当下,我认为市场的非理性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去年9月24日启动的那轮“924行情”,其情绪烈度、资金结构和炒作逻辑,正在无限逼近2015年“杠杆牛”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对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寒武纪的炒作。其走势之凌厉、人气之聚集、叙事之宏大,几乎与2015年那场对全通教育的资本狂欢如出一辙。

全通教育当年凭借在线教育的故事,在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股价一路飙涨,成为创业板的“标杆”,股价直逼茅台,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地鸡毛。如今的寒武纪,同样被置于AI革命的聚光灯下,被视为中国突破GPU封锁的关键希望,情绪溢价被推向极致。

现在,寒武纪已经逼近A股市场一个心照不宣的“魔咒临界点”——即所谓“茅台魔咒”。历史经验多次表明,但凡有上市公司股价接近甚至超过贵州茅台,往往很快会迎来大幅回调甚至崩盘。这背后不仅是数字意义上的象征性压力,更反映了市场筹码结构的极度不稳定和情绪预期的过度透支。

一旦股价超越茅台,往往意味着逻辑演绎已达极限,后续资金难以为继,调整几乎不可避免。

进一步观察这轮行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与历史上几次抱团行情高度相似的特征。无论是2017年的“漂亮50”白马股行情,还是2020年开始的新能源产业链狂潮,其背后都有明显的机构资金抱团迹象。

而本轮AI概念的集体暴动,同样显示出强烈的基金抱团特征。不少产品契约中本未明确约定AI投资方向的基金,也纷纷调仓涌入,导致交易结构高度拥挤,板块波动性急剧放大。这种共识的极端化,虽然短期能够推高估值,但也极大地积累了回调风险。

从基本面角度看,寒武纪目前动态市盈率已逼近5000倍,但这或许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对于仍处于初创期或高研发投入的科技企业,市场往往给予较高的估值容忍度,并不单纯以当期盈利作为定价锚。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其营收能力的可持续性和客户结构的单一性。公司近年来营收规模依然有限,且高度依赖少数几个大额订单维系运营,一旦未来订单发生变动,或技术路线面临迭代风险,其业绩韧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加上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空前发达,信息传播和情绪发酵的速度极大加快,这既加快了行情催化的进程,也可能加速泡沫的出清。

当然,目前市场整体的杠杆水平,以及整体的狂热程度,都还不算危险,只是科技板块已经成为了巨大的泡沫。

总而言之,市场再度进入了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寒武纪的疯狂只是这轮AI大潮中的一朵醒目浪花。

历史经验一再提醒我们:树不会长到天上去,任何脱离基本面的狂热最终都要回归现实。面对当下的市场,投资者在拥抱趋势的同时,更需保持一份清醒,警惕泡沫破裂时可能带来的剧烈冲击。毕竟,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而这,是金融市场永远不变的真理。

来源:时代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