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鸽 | 扎根乡土的赤子心:一位退伍军人的振兴乡村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07:00 1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无数基层干部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局,以真心换民心。他们扎根泥土,如同一座座无声的丰碑,承载着那个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文/和平鸽(参战老兵)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无数基层干部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局,以真心换民心。他们扎根泥土,如同一座座无声的丰碑,承载着那个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我的幺爹况学富,便是这群人中普通却又不凡的一员。他如同一颗种子,将青春与热血播撒在家乡的田野间,用军人的坚韧与赤诚,在家乡贫瘠的黄土地上浇灌出希望的果实。他从时代召唤下的忠诚抉择,到学大寨精神映照下的奋斗史诗,他从为民情怀与实干担当的基层注脚,到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他的每一步都踏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印记,让沉寂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时代召唤下的忠诚抉择

幺爹1951年11月出生于鄂西北房县高枧(红塔)镇谢湾村,高中毕业后毅然投身国防事业,于1969年4月入伍,成为解放军战士。服役期间,他以雷锋同志为榜样,苦练军事技能,提升政治素养,于1971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年军旅生涯中,他从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因表现突出荣获部队一次个人嘉奖。1973年2月退伍时,他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带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坚定信念,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召唤,毅然放弃留城安置机会,选择返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彼时,全国正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这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精神运动,激励着亿万农民改天换地、重塑山河。面对组织任命,刚脱下军装的幺爹没有丝毫犹豫,欣然出任谢湾村党支部书记。他将军队锤炼的优良作风带到基层,带领乡亲们劈山造田、兴修水利,将青春热血洒在生养他的这片热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崇高追求,为谢湾村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大寨精神映照下的奋斗史诗

"学大寨,改天地!"这句铿锵誓言曾响彻神州大地。在村书记我幺爹的带领下,谢湾村村民以愚公移山的豪情,展开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农业革命。他们战天斗地、开荒拓土,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书写着改写命运的壮丽篇章。

幺爹常说:"咱农民的双手能种出粮食,也能改写命运!"黎明未至,他便带着乡亲们踏着晨露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夜幕降临,煤油灯下他研读政策文件,用铅笔在泛黄纸上勾画村庄发展的蓝图。短短三、五年间,西边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梨树、樱桃的'枝桠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在农业技术革新中,幺爹带领村民大胆尝试:深耕细作改良土壤,一年两茬水稻试种成功。昔日的低产田焕发生机,粮食产量从亩产600斤跃升至千斤以上。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饱满的小麦、玉米、红薯堆满粮仓,村民们将优质公粮和屠宰税悉数上交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刻内涵。

最令人难忘的是1977年郑湾水库的修建。寒风凛冽的冬日,上万名建设者汇聚郑湾村。幺爹带着本村青壮年与全乡镇的兄弟姐妹并肩作战,铁锤钢钎的撞击声惊醒了沉睡的山谷。

开山放炮让山低头、让巨石粉身碎骨、让河水让路,偶尔才有简易机械施工的轰鸣、只有汗水浸透的衣衫在寒风中结霜;没有现代化设备,唯有人拉肩扛的原始力量在荒滩上筑起巍峨大坝。我和三姐跟随幺爹在工地挥洒青春,泥浆沾满裤腿也浑然不觉,住的是简易统铺,吃的是粗茶淡饭、只为早日建成这座"二级电站",让清澈的库水润泽万亩良田。

如今的谢湾村,原形状各一的小田变成了方正的大田,方便了农业机械耕种、收割庄稼,大大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消耗。油菜花、稻穗、麦穗飘香醉四方。当年幺爹手把手教我们开凿的引水渠,依然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这泓清泉不仅滋养着土地,更传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它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没有改不了的天,没有造不出的地!

三、为民情怀与实干担当的基层注脚

"当干部,就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幺爹常挂嘴边的口头禅,也是他四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

1973年至1979年7月他任谢湾村党支部书记,1979年7月至1985年任高枧农机站书记期间,他始终践行"把政策从纸上做到心坎上"的工作理念,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绩赢得民心。在农业学大寨精神指引下,他带领谢湾村8个生产队共1800多人的村民修水渠、建新房、铺水泥路,将"雨天一身泥"的土墙房变成"晴天不见土"的砖瓦房,让"水泥路通家门"成为新时代乡村的幸福标配。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村民们由衷赞叹"况书记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星"时,正是对基层干部最朴素的褒奖。幺爹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既要当好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更要成为群众贴心服务的"零距离"贴心人。

在家族记忆的长河中,幺爹更是以身垂范诠释着责任担当。在孝敬父母,尊重兄嫂和他(她)人、爱护下一代等方面,都给家族和全村人树立了好的榜样!例如:无论是父母、兄嫂还是侄儿的丧事,他总是以"事必躬亲"的严谨态度操持,用"顶风冒雨、雪"的行动践行孝道亲情。这种将公仆精神与家庭美德完美融合的人格魅力,恰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亲""清"政商关系和"实""效"工作导向,在润物无声中影响着家族后辈。

从农业学大寨时期的艰苦创业,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幺爹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基层干部的精神传承密码。他们如同田野里扎根的常青树,用汗水浇灌希望,以信念照亮前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幺爹",用实干担当铸就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坚实根基。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幺爹当年栽下的精神之树已枝繁叶茂。那股"扎根泥土、实干兴邦"的力量,正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新的篇章——它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承诺。这种精神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

四、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

而今,我的幺爹已是75岁的老人了,仍在农村发挥着一名退伍军人、一名5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余热。

农业学大寨虽已成为历史,但其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却代代相传。

幺爹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干部的缩影。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以信念照亮前路,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再次吹响,幺爹当年栽下的常青树已高大,而那股扎根泥土、实干兴邦的力量,仍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生生不息。

编者:和平鸽(况俊峰),中共党员,十堰市税务局退休干部,军旅生涯十一年,税务历程三十二载,三次立功,多次受奖,荣获十堰市国家税务系统改革标兵、党员标兵、十堰市茅箭区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一九七九年参战老兵,在部队先后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校(院)。

来源:大院子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