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全县教师主动担当作为、深耕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拼搏实干、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特推出“师者如炬 乐教筠州|我的从教故事”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筠连县筠连镇云胜小学教师应少明《扎根乡土廿载,以笔墨温情育桃李》。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全县教师主动担当作为、深耕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拼搏实干、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特推出“师者如炬 乐教筠州|我的从教故事”系列报道,本期推出筠连县筠连镇云胜小学教师应少明《扎根乡土廿载,以笔墨温情育桃李》。
应少明,一级教师,宜宾市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2005年9月参加工作后,先后在高县羊田乡中心校、筠连县云胜小学任教。曾荣获宜宾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班级管理三等奖、宜宾市第七届中小学“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先进个人、县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在教育教学中,所执教的语文学科多次获得县级教学质量监测等级奖,所教班级多次获得县级优秀班集体。论文《“教学插图资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高效运用》获宜宾市一等奖、《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获宜宾市三等奖。
春风化雨,做点亮心灯的“引路人”
在育人实践中,她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点亮家庭教育的“点灯人”。面对部分家长不成熟的教育观念,她每学期都会组织两次家长会(期初、期中或期末),用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让他们知道家长的期望值对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对于农村隔代教育的溺爱现象,她用真实案例剖析过度干预的危害,引导家长学会“适度放手”;通过“一对一”沟通,帮助焦虑的家长理解“慢教育”的价值,让曾经紧盯成绩的家庭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
2022年9月,休完产假的应少明重返讲台,搭班数学老师和她提起班上的小唐。小唐基础薄弱,连常用字都认不全,课堂笔记时常一片空白,作业本上歪斜的字迹像迷路的蚂蚁爬过田字格,简单计算题更是错误连篇,随后她拨通家长电话,提议面谈,但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最终传来一声无奈:“老师,我没驾照,骑车也不会,走到学校得两小时……”她顿了顿,突然想起小唐作文里写“我爸爸出门总请邻居帮忙骑车”,字迹虽潦草,却透着一分不符合年龄的懂事,和小唐家长沟通后,他主动找到应老师说:“老师,麻烦您对他再严些。看人家孩子都进步,就他……”话未说完,眼眶已红。从此,小唐书包里多了本《新华字典》,课后经常能看见他向同学请教的场景,家长主动打电话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次数也多了。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孩子们学习动力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让她更加坚信: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每一个灵魂,既点亮学生的心灯,也温暖家庭的育人之路。
良师益友,做温暖慈爱的“班妈妈”
学校留守儿童多,应老师深知这些孩子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她用母亲般的严格和慈爱,填补着孩子们情感的空白。天冷了,发现有的孩子冬天还穿着单薄的旧衣,她悄悄买来保暖的棉衣;看到有孩子衣服湿透了,她拿着吹风机挨个儿给他们烘干;有心事了,耐心倾听开解;犯错了,先让孩子自我反思,再讲道理摆事实,让他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最后引导想出解决办法;学习懈怠了,她会出其不意的提醒。她用点点滴滴的关怀,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那一声声诙谐而又发自肺腑的“班妈妈”,是孩子们对她最朴实也最珍贵的认可。
默默无闻,做深耕细作的“老黄牛”
她知道,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坚实的阶梯。她就像一头深耕细作的“老黄牛”,在教学路上默默耕耘,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打磨得细致入微。课前,她化身为勤奋的“耕耘者”,精心备课,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新课标要求,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广泛搜集教学素材,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为课堂做好充分准备。课中,她是专注的“播种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讲解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后,她变身为耐心的“守护者”,认真批改作业,针对学生的错误,耐心辅导答疑,主动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班上的学困生是她关注的重点,“每学会一个字、会背一首诗,这都是进步。”基础差,那就从拼音、字词、古诗词开始,她利用每天的早读、课后辅导课时间给他们上小课,一遍遍教读、听写;不会写作文,那就多仿写、多积累,从课文中的佳句仿写到生活中的事例素材积累,她让孩子们用笔记本记录下来,辛勤的耕耘终获硕果,她所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常年稳居同类校前列,成为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那一份份荣誉背后,更是她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扎实功底的体现。
二十年,青丝渐染霜华,不变的是扎根乡土的情怀,应少明从未离开过乡村教育的沃土。她用一支粉笔,在三尺讲台上写下了属于乡村教师的朴实篇章;她用满腔温情,在无数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播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在平凡的坚守中,孕育着无数乡村桃李的未来。(图/文 宜宾市筠连县教育和体育局)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