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自9月1日起,任何形式的“不缴社保”约定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判定无效。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出品|网易财经智库
编辑|智旭权 主编|杨泽宇
网易财经智库《C位观察》节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读C位大事。独家对话智库头部经济学家、企业家、各个领域KOL,解读时下热议的财经和社会问题。
NO.064对话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自9月1日起,任何形式的“不缴社保”约定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判定无效。
此次社保新规出台为深入探讨中国社保体系的核心矛盾、改革举措及未来走向提供了契机。为此,网易财经智库专访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从专业视角全面剖析社保新规背后的深层逻辑,探寻社保体系未来的发展之路。
社保制度现状:流动就业与保障差异的结构性矛盾
王忠民谈到,当前社会焦点集中在城乡养老金差距与流动就业群体保障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就业群体,以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呈现出与城镇职工的显著差异:企业为其缴纳的五险一金水平普遍低于城镇职工标准,但高于农村原有保障水平,导致劳动者在城乡保障体系中处于夹层位置。部分企业与员工甚至形成隐性契约,员工自愿放弃五险一金以换取更高现金收入,企业则降低用工成本。这种现象背后,是劳动者对短期现金需求的迫切(如子女教育、家庭医疗等即时支出压力)与企业成本控制的现实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保新规:规范企业责任与制度严肃性,亦需兼顾多方现实压力
王忠民指出,近期出台的社保新规,旨在解决企业用工中的保障合规问题。政策明确,具备支付能力、利润率达标的企业,若与员工签订半年以上固定期限合同,需按城镇职工标准缴纳五险一金。企业与员工的隐性契约(如自愿放弃五险一金)不受法律保护。这一规定直指此前企业与员工的非合规操作,强化制度严肃性,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王忠民认为,社保新规实施需兼顾多方现实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因微利状态,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可能导致经营困难。部分劳动者因短期现金需求,对五险一金的长期收益预期不足。政策需通过弹性空间缓解这些矛盾:比如,对微利企业给予一定过渡期,避免因合规压力导致企业破产或就业率下降。另外,可通过宣传引导提升劳动者对长期保障的认知,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王忠民分析称,此次社保新规的核心目标并非直接解决社保基金缺口,而是通过规范执行提升制度公平性,发挥社会保障对宏观经济的“保驾护航”作用。
养老金并轨:公平导向下的存量优化与增量改善
王忠民认为,养老金并轨是实现社保公平的重要举措——改革不会导致养老金大幅缩水,而是通过增量调整缩小结构性差异。原有保障水平较低的群体将获得更强的边际改善,保障水平较高的群体养老金增速相对放缓,但存量部分保持稳定。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从“块别结构”(城乡分割、群体差异)转向“统一体系”,适应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需求,革除家庭养老的不确定性,使劳动者作为社会成员公平享有保障权益。
王忠民进一步分析称,养老金并轨的深层意义在于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功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劳动力流动性增强,只有统一的社保体系才能实现劳动资源的全社会有效配置,确保劳动者在职业转换、区域迁移中保障权益的连续性。当前改革正通过优化增量、稳定存量,逐步实现不同群体间保障水平的均衡,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企业年金发展:从非强制到全覆盖的突破路径分析
作为养老金第二支柱,王忠民认为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不足是当前社保体系的突出短板。职业年金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强制性要求实现全覆盖,而企业年金则因非强制属性面临发展瓶颈——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国企虽有利润能力,但存在年金覆盖分层现象(高层待遇优于基层);民营企业因盈利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参与意愿低,个别企业选择全员持股计划替代年金,将资金投入企业股权以增强员工凝聚力。
王忠民认为突破这一瓶颈需三方面发力。一是明确企业年金的投资灵活性,允许企业将年金资金投入自身股权或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平衡企业发展与员工保障。二是探索差异化强制机制,对具备盈利能力的企业逐步推行强制性年金制度,避免“盈利企业才参保”的选择性覆盖。三是强化市场专业管理,通过专业投资机构提升年金收益,增强制度吸引力。目前企业年金规模约两万多亿元,若能解决上述问题,有望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成为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撑。
社保体系优化的关键路径与长期展望
在王忠民看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以多支柱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第一支柱社会统筹的基础作用,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覆盖范围,鼓励第三支柱个人储备性养老金的发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补充设立的“零支柱”,通过注入财政结余、国有资产变现等资金开展投资,25年来实现7.3%的年化回报率。这一实践表明,长期投资与专业管理能显著提升资金增值能力。因此,第三支柱应尽早布局,以抓住经济成长中的财富增值机会。
另外,王忠民认为,农村养老保障需依托城市化进程推进——通过年轻劳动力进城后的家庭结构调整,引导老人随迁入城,利用城市医疗、教育资源改善养老条件;同时完善农村合作养老制度,解决留守老人的保障供给问题。
王忠民提醒,政策实施需注重弹性与协同。在推进社保合规过程中,对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财务压力给予政策缓冲,避免因单一改革导致宏观经济波动;探索将五险一金缴纳与育儿补贴、住房政策等协同,通过国债等宏观工具分担企业用工成本,形成政策合力。
王忠民总结道,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家正通过推进养老金并轨、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平衡社保新规的合规与现实压力,逐步构建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过程中需持续关注少数群体的边际效应,通过多支柱建设和政策协同,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在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中发挥稳定器作用。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来源:网易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