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愤怒,而是“报警有用吗?”——答案往往让人泄气。
刷到虐猫视频那一刻,手指僵在屏幕上方,点赞键像烫手。
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愤怒,而是“报警有用吗?”——答案往往让人泄气。
国内确实没有一部叫《反虐待动物法》的东西。
零星条文散落在《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里,像散落的拼图,拼不出一张完整的保护网。
于是,街头的狗肉车、直播里的高跟鞋踩兔、小区里的毒猫狗粮,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多骂两句,转身继续刷手机。
西方那套听起来像另一个星球。
德国把狗归类为“非人类家庭成员”,主人每天必须遛两次,不然邻居可以报警;瑞士规定豚鼠必须成对养,因为它们会孤独;英国屠宰场装摄像头,防止最后一秒的折磨。
听起来像童话,但人家真的写进法条,罚得也狠。
差距不只在纸面。
国内很多人把猫狗当“畜”,而不是“伴”。
一句“不就是条狗嘛”能噎住所有争论。
经济还没匀开,有人给猫吃三文鱼,有人给娃吃洋芋,谈动物福利像在讲奢侈品。
文化里也有旧账,农耕时代牲口是工具,死了剥皮吃肉,情感空间被压缩得很小。
立法难,还因为没人拍板归谁管。
农业部门管牲口,城管管流浪,公安管治安,网络视频归平台自查。
一条受伤的狗躺在路边,打110还是12345?
接线员也懵。
能做的其实不多,但也并非零。
有人把小区流浪猫绝育编号,有人每天下班顺手喂楼下瘸腿狗,有人把虐杀视频录屏存证,寄给能做公益诉讼的律所。
这些碎片动作像往墙上贴便签,贴多了,总会有人看见。
法律不会一夜长出牙齿,但观念可以先挪一寸。
下次路过宠物店,别急着骂玻璃柜里的小猫可怜,先问老板有没有检疫证。
身边多一个人知道“动物不是物品”,那张拼图就多了一块。
来源:潭底观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