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7年,四川简阳的沱江边上,一座桥慢慢成形。茅以升,这个名字当时在中国几乎就等同于“桥梁”本身,说他是中国桥梁之父,没人会反对,也要没人敢。那年,工地上时有烈日,有暴雨,桥梁建设者们披星戴月干了整整两年,汗水和脚步把每一个桥墩都踩得结结实实。600米的长度
1967年,四川简阳的沱江边上,一座桥慢慢成形。茅以升,这个名字当时在中国几乎就等同于“桥梁”本身,说他是中国桥梁之父,没人会反对,也要没人敢。那年,工地上时有烈日,有暴雨,桥梁建设者们披星戴月干了整整两年,汗水和脚步把每一个桥墩都踩得结结实实。600米的长度,12根桥墩,10米的桥面宽度,一针一线缝合起来,这份线条里其实藏着大家的希望——不是光过江,还是要有那么点子技术上的骨气!谁都盼着,等落成那天,沱江两岸的老百姓能头也不回地跨过去,说一声,这桥结实!能靠得住吗?
所谓大桥,一夜之间封神的事情没有发生。它站在那里,任风吹日晒,很安静。80年代初四川的大雨说来就来,1981年,连续下了六天,沱江的水在桥墩上用力拍。有人揣着心事夜里来看水,不敢走得太近,就远远地盯着桥的影子。没倒下,没断裂,也没塌方。暴雨之后,简阳的大桥还在那里。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其实什么都发生了,只有这座桥,丝毫不改颜色。2008年的汶川地震,远方山川塌陷,城市天崩地裂,沱江大桥也被波及。可让人意外的是,那天桥没有动,桥头落了点碎石,桥身没裂。谁说不是运气呢,谁又说不是技术本事?大家脑子里反反复复问过好多遍。
可是,“双重考验”后,桥要迎来的却是个奇怪的命运。地震过后,无数桥梁都等着专家过来检查,那时专家的话能顶个天。来了专家,一阵“叮呤咣啷”地移步探查,许多设备上桥。没想到,最后的鉴定汇报里,桥梁被归了类,标签叫“危桥”。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家第一反应不是紧张,是不服气。“这么结实的桥,怎么就成了危桥?”有人敲着钢筋桥栏问。也有人暗暗庆幸,觉得运气还是逃不掉。
居民们本来也随大流,可想起来这桥也跟他们的青春岁月连着。一到饭后,屁股还热着,就有人约着一块去桥上跑步,有人喜欢带着广播跳舞。反倒这些最日常的动作成了宣誓。几天后,桥头头皮发麻的队伍排得整整齐齐,从简阳头到简阳尾,好像倾诉又像抗议。谁不是用双脚告诉检查队,这桥没问题?有的老人还拍胸脯,说你们这些人啊,尽会糟蹋好东西!
官媒记者赶到现场,群众们表情里有兴奋,有怒气。网络上更热闹,有人冷嘲,说专家只管盖章;有人叫嚷,这背后准有猫腻。还有维修队里的人支棱着耳朵,不说话,不表态,大家都巴巴盼着一个答案。有人说桥安全,也许只是因为还没有出事故,谁拗得过专家证明书?
一转身,命令下来了,桥得拆。拆桥哪有不爆破?本来干净完整的桥,如今却跟个“病号”似的,被钻了两千多个孔,用来安放炸药。每个人都不大愿相信,这会是最后的时刻。爆破队长身上挂满工具,步履沉重。桥边警戒线拉得老长,没人准许靠近。从上到下,760斤炸药一口气塞进去,连空气里都开始不踏实。
那天早晨,天色不算晴朗。警告声刚过,按钮按下,轰隆隆一声巨响,满城都能听见。浮尘四起,一开始什么都看不见。可是,等烟尘散掉了,大桥竟然还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横在江上,没垮也没塌。现场人群爆了,大多数人鼓掌大笑,还有人红了眼眶。看热闹的人说,这专家可丢人了,满城风雨里一点缝也没见着。微博上第二天就传开了,大家比这桥还倔。
可是事后冷静下来,一些人又犯嘀咕了。毕竟,爆破不是开玩笑,桥虽然没塌,但那些孔洞都还在,钢筋石板全是碎的。一位老桥工坐在江边什么也不说,老烟一根接一根。专家的解释,倒底有没有那么荒唐?有些改变就是没法逆转。再检查下去,那些原本结实的桥体现在真变得危险了。真要坚持用下去,说不定哪天就真出事。安全这事,万一出个闪失,你还拿谁去挡?
说起来,社会的情绪有时候比事实还坚硬。沱江大桥事件后,专家、群众、决策、情感、技术,这一串像珠子一样的话题全都按不住。谁也没法说自己就是理性。炸桥的结论出来后,仍有不少人埋怨更多,并不是非理性,只是觉得自己参与感太多。电视调查说,七成人其实还是觉得桥太冤,但真要问出事责任归谁,每个人嘴都咬得紧。沱江大桥留给人的印象,说到底就是个“不合逻辑”的故事,技术和人情总是打架。谁能说桥梁技术就一定能代表安全判断的全部真相?
仔细看,爆破没能让桥倒下,而爆破后的桥却是真的危桥。有人感叹,这就是命。炸药不像大水和地震,不容情。有的专家后来说,危桥本来不等于要拆,是怕后患无穷,才保守稳妥。另一位老头却说,不管你说啥,这桥本来就没到老死时候,坏的是办法不是桥。两边都没完全说透,也没有非黑即白的解释空间。
很多人就想,专家到底要不要更贴近实际点?可一想,专家也怕担责任,不如多保守一点。但要是大家都这么小心翼翼,从工程到生活,好东西变坏东西,是否只是多几个人说句话的事儿?你瞧,今天网络上讨论过的桥,明天也许是别的什么房子或水库。矛盾就这么循环着。
后来的故事有点讽刺。爆炸让桥完好不再,必须拆掉重建。“坚强”反成了真正的羸弱。数字看着冰冷,到底伤了谁的面子又让谁解了气?没有答案。新桥建成的那天,几乎没人回头去想老桥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走到了后一页。
其实,当时的群众、专家、工人、官员,哪一个心理不是拧巴?谁心里没点结?谁的理由不能驳回?有道理的人未必共情,拧巴的人偶尔却最有逻辑,这就是历史的妙处。没人赢,也没人输。桥是一段时间的缩影,最后活成了教科书以外的样本。这事儿到底谁占理?谁都说不准。
事情走到最后一刻,热闹褪去,江水翻涌,桥梁重建。谁的悲欢谁体会,哎,也不能过于绝对吧——有坚强,也有遗憾,只能说,这就是历史上的沱江大桥。
来源:顺顺娱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