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隋唐后再无权臣篡位?这套制度太狠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6 09:40 2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事?刘邦建立汉朝后,霍光敢废立皇帝,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了南北朝,权臣篡位跟过家家似的,刘裕、萧道成、杨坚全是靠手里的权力抢了皇位。可从隋唐开始,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张居正,再牛的权臣也没法把皇帝拉下马,这到底是为啥?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怪事?刘邦建立汉朝后,霍光敢废立皇帝,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了南北朝,权臣篡位跟过家家似的,刘裕、萧道成、杨坚全是靠手里的权力抢了皇位。可从隋唐开始,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张居正,再牛的权臣也没法把皇帝拉下马,这到底是为啥?

其实答案就藏在制度里。

两汉到南北朝那几百年,权臣之所以能横着走,核心就一条 ——权力太集中。那时候的朝廷就像个没装锁的钱箱子,谁力气大谁就能抱走。

西汉的霍光,头衔是大司马大将军加领尚书事。听着复杂,说白了就是军权、行政权全攥在手里。《文献通考》里写得明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皇帝在他面前,说好听点是傀儡,说难听点就是个盖章机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更离谱,权臣都爱当 "都督中外诸军事",这职位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再加上 "录尚书事" 的头衔,朝廷的兵、钱、官全归他管。那时候财政权还没从行政权里分出来,一个人掌了军政大权,基本就等于攥住了皇帝的命根子。杨坚篡北周时,就是靠着这俩头衔,兵不血刃就把江山换了姓。

这种局面到隋朝才算有了转机。杨坚自己就是权臣篡位出身,太懂这里面的门道了。他上台后搞了个五省六部制,把原来一个人说了算的事,分给好几拨人管。可惜隋朝太短命,这套制度的威力,到唐朝才算真正爆发。

唐朝把五省六部改成了三省六部,这一改就彻底掐断了权臣专权的路。

中书省管出主意,皇帝想干啥,他们先写成诏书;门下省管挑错,觉得诏书不合适能直接打回去,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这叫 "封驳";最后尚书省管干活,再分给吏部、户部那些部门落实。三个部门互相掐架,谁也别想独大

就拿长孙无忌来说,他是唐太宗的大舅子,唐高宗的舅舅,在朝廷里说一不二,可他手里只有行政权,调不动一兵一卒。唐朝的兵归十六卫管,平时军府只负责训练,打仗时皇帝临时派个大总管带兵,打完仗兵归府、将回朝。长孙无忌后来被李治收拾,连反抗的资本都没有,就是因为手里没兵权。

反观汉朝的霍光,既能管朝政又能调军队,皇帝不听话直接换掉,这就是军权、行政权分开的差别。

可唐朝中期出了个岔子。原来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农民平时种地,打仗时当兵。后来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农民没地种了,府兵制也就撑不下去了。朝廷没办法,只好搞了节度使制度,让地方官自己招兵。

刚开始节度使权力不大,可安史之乱一爆发,朝廷急着平叛,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全给了节度使。等叛乱平定,这些权力收不回来了,藩镇就成了土皇帝。唐朝最后不是亡于权臣篡位,而是栽在了藩镇手里,这其实是制度跑偏了。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对着唐朝的教训琢磨了半天,搞出一套更狠的制度,把分权玩到了极致。

文官系统里,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三个部门平起平坐,谁也管不了谁。你想调兵?枢密使说了算,但他手里没兵;你想带兵?三衙的将军们管军队,但他们调不动兵。要打仗,得皇帝点头,枢密使发令,将军们才能动。

就拿王安石变法来说,他身为宰相,想推行新政得天天跟枢密院、三司使吵架,连调点军费都得看三司使的脸色。这种制度下,别说篡位了,权臣想干点实事都得层层报备。

明朝更绝,朱元璋干脆把丞相废了,搞出个内阁。内阁大学士看着风光,其实就是给皇帝写草稿的,想办事还得太监手里的批红权配合。张居正够牛吧?他得联合冯保才能推新政,而且军队调动权始终在皇帝手里,他到死都是个臣子。

清朝的军机处更有意思,大臣们跪在地上听皇帝说话,记下来再传给下面办,连坐着说话的资格都没有。权力全在皇帝一人手里,权臣连专权的缝隙都找不到

从霍光废帝到慈禧听政,你会发现一个规律:隋唐以前,权臣能篡位是因为制度有漏洞,军权、行政权能捏在一个人手里;隋唐以后,朝廷把权力像切蛋糕一样分开,你掌兵就别管钱,你管钱就别碰官,谁也没法独大。

这套分权制度,就像给朝廷装了多道保险,虽然有时候效率低了点,但确实把权臣篡位的路堵死了。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智慧吧 —— 不指望人有多高尚,而是用制度让人没法作恶。


参考文献:《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年版

来源:青史余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