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陈赓率兵援越,越南人问:像陈赓这样的猛将,中国还有几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08:25 1

摘要:“1950年7月10日凌晨三点,我来,就是要赢。”陈赓压着嗓子对胡志明说完这句话,深一脚浅一脚踏进蒙着雾气的高平山谷。火把很暗,水声很响,没人再多问一句。

“1950年7月10日凌晨三点,我来,就是要赢。”陈赓压着嗓子对胡志明说完这句话,深一脚浅一脚踏进蒙着雾气的高平山谷。火把很暗,水声很响,没人再多问一句。

事情还得往前推。1949年秋,巴黎方面将25万法军和大批美式器材塞进印度支那,企图一点点咬掉越北解放区。胡志明明白,纯靠越军那点家底,顶不住。于是他披着雨披,从丛林一路走到北部湾,又穿火车穿大巴,最后一步步挤进北平的冬夜。可毛泽东此刻正在莫斯科谈判,老胡干脆追到莫斯科,鞋底都磨透了。

在克里姆林宫旁的小公寓里,胡志明脱了草鞋,捧起热水杯:“主席,我得一个能扛事的人。”他没兜圈子,“最好是陈赓”。毛泽东听罢只抽了口烟,没有犹豫。陈赓正在昆明主持西南剿匪,任务山一样,可毛泽东还是拍板:“你们更需要他,我来调。”电报飞回南方,陈赓拄着拐杖点头:“那就动身。”

7月初,陈赓率第十三师几个团穿过广西崇山。伤腿不许他骑马,他索性与士兵一起趟水。路边三位壮族妇女推来一车水果,他笑着起绰号:“柠檬小姐”“波罗大姐”“咖啡嫂嫂”,逗得兵们直乐。日记里,他写下八个字——“国际主义,也要付账”。

进入越北,第一件事并非打仗,而是听。越军参谋把地图摊开,嘴里全是“大干一场”“一举拿下高平”。陈赓摇头:法军工事硬、飞机多,硬攻必掉牙。他把毛泽东电报拍在桌上:先啃小点,围点打援,积小胜为大胜。武元甲愣住,胡志明干脆一句:“老陈说怎样就怎样。”

作战方案敲定:先端东溪、七溪;主力埋伏在援敌必经山道,等法军自己跳进口袋。9月16日晨雾未散,东溪炮声轰起。越军第一次摸敌人碉堡,慌得后撤。陈赓冒着弹片赶到前沿,一言未发,站在壕沟里目不转睛盯着攻坡线。换火力、调进攻轴,他只说了两字:“再上。”第二天黄昏,越军压上制高点,歼敌两连,缴械百余。胡志明兴奋得合不拢嘴,陈赓却把战果表翻过去:“三百敌人让你们磨两天,光荣不起。”

随后的训练更狠——夜行军、山地迂回、班组协同、干部带头卧倒顶雷。有人抱怨腿软,陈赓板着脸:“自己不敢冲,战士凭啥拼命?”四天后,七溪告急,法军三个营正扑来。参谋部想守,陈赓一口否掉:“守成靶子,去东溪设伏。”敌军果然钻进伏击圈,两侧山梁齐射,五小时解决战斗,俘虏步兵营长一个。

消息传遍越北。高平方向法军主力发慌,仓促北撤,却又被陈赓截在丛林岔路。28天内,越军先后歼敌五个营,打通中越边境走廊。庆功夜,越军干部围着陈赓,七嘴八舌:“像陈赓这样的猛将,中国还有几位?”陪同的中国顾问笑答:“不敢吹,全国能打硬仗的,排排队站不完。”

战场静下来,陈赓却坐不住。他徒步勘察边境,手里那本黑皮本子写满火力配置和补给节点。11月,电报从志愿军总部飞来:“第五次战役吃紧,请陈赓赴朝。”彭德怀的语气不容商量。那天夜里,胡志明送来一张签名照片,背面抄了改写的《凉州词》:“香槟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陈赓收下,只说一句:“越南靠你们自己了。”

他从越北到沈阳只花六天。腿伤犹在,飞机落地,他拄杖上车,直接进朝鲜前线指挥所。以后发生的事,人们都熟:金城反击、上甘岭整训、火炮再分配……每一次,他都在核心位置。

然而身体终究抗不过连年鏖战。回国后他被调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还跑遍南方给学院找演习场。1961年3月16日凌晨,心脏骤停,他来不及写完那本《作战经验总结》。

很多年后,有越南老兵提起那场边界攻势,会低声补一句:“没有陈将军,真不敢想。”至于当年那个问题——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猛将?或许准确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民族危亡与国际责任面前,总有人愿意扛枪出门,而且转身就走,从不讨价还价。

来源:说说历史那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