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女子的底气,来源于她名下庞大的资产。她的个人账户里有大量现金,名下登记着多套房产和数部车辆,甚至还拥有一家公司。从法律形式上看,这些财富似乎都牢牢掌握在她自己手中。
编辑:X
“我怀了别人的孩子,想离婚,但不想让丈夫得到一分钱,有什么办法?”
近日,山东青岛,一位家庭富有的已婚女子,找到律师进行了一场法律咨询。
但是一开口,就连经验丰富的律师都为之一愣,这是什么奇葩要求?
一位生活优渥的已婚女子,走进了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女律师的办公室。她此行的目的明确且急迫,希望律师能帮助她打一场离婚官司。
然而,她接下来的诉求,却让这位见惯了风浪的律师都感到错愕。女子坦言,自己不仅在婚内出轨,甚至已经怀上了他人的孩子。
面对这样的过错事实,她非但没有丝毫愧疚,反而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求:在离婚时,要让她的丈夫分不到任何财产,实现“净身出户”。
这位女子的底气,来源于她名下庞大的资产。她的个人账户里有大量现金,名下登记着多套房产和数部车辆,甚至还拥有一家公司。从法律形式上看,这些财富似乎都牢牢掌握在她自己手中。
她向律师解释,自己与丈夫早已没有感情,是对方一直拖着不肯离婚,自己走到这一步实属无奈。她希望律师能运用专业手段,设计一个方案,让丈夫“自愿”放弃所有财产的分割权。
这种诉求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法律误读。她将财产的“登记名”等同于了绝对的“所有权”,完全忽视了婚姻作为经济与法律共同体的本质。
事实上,这些看似属于她个人的巨额财富,绝大部分是她与丈夫在婚后共同奋斗所得。更关键的是,她的丈夫一直以来都在亲力亲为地经营着那家作为核心资产的公司。
她口中的“没有感情”,更像是一个为极端自私的财产诉求寻找道德支点的借口。她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情感上的受害者,以此来掩盖其在财产分割上近乎掠夺的贪婪。
她对法律的理解,也并非是寻求公平正义的准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操纵的工具。她的目标也不是和平地解除一段关系,而是要在这段关系的末尾,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将曾经的伴侣彻底清零。
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委托,经验丰富的女律师在短暂的错愕之后,给出了专业而坚决的回应。她直接告知女子,她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律师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拒绝上,而是开始了反复的普法。她清晰地向女子解释,根据法律规定,这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奋斗所得的财产,无论登记在谁的名下,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在离婚时,这些共同财产原则上应当进行平分。律师的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基于法律条文的专业判断,更是一次积极的伦理实践。当女子依然不甘心,继续请求律师帮忙“想办法”时,律师的回答掷地有声:“这种忙我帮不了。”
她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职业立场:律师要讲法律和道理,不能帮助任何人去钻规则的空子,更不能去协助一方欺负另一方。这番话清晰地划定了法律服务与协助不公行为之间的界限。
任凭女子如何解释自己的“苦衷”,律师的态度始终未曾动摇。她拒绝这单看起来报酬丰厚的生意,表面上是损失了一个客户,实际上却捍卫了法律职业的尊严和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她的拒绝,守护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公平”二字。
这件离奇的咨询案,很快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并迅速引爆了舆论场。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震惊与气愤,整个事件从一桩私密的家事纠纷,演变成了一场关于道德与正义的公共讨论。
舆论的引爆点,在于女子行为中“过错方”与“贪婪者”这双重身份的叠加。她自己犯下了导致婚姻破裂的严重错误,却反过来要求对无过错方进行财产上的“清算”,这严重冲击了公众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正义观念。
网络评论虽然情绪化,但其内核高度一致。诸如“滑天下之大稽”、“这简直是婚内抢劫”之类的评价,直接表达了大众对这种背信弃义行为的强烈谴责。
许多网友甚至从法律角度出发,指出女子作为婚姻中的过错方,在财产分割时非但不能占便宜,法院还应当向其丈夫一方倾斜,以示惩戒。这与女子本人对法律的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那位果断拒绝委托的女律师,则收获了铺天盖地的赞扬。公众称赞她“有底线、有原则”,认为她的行为守护了人们心中对于正义、道德和公平的期待。
这种高度一致的公众反应,实际上是社会集体正义感的一次强烈反弹。它表明,当正式的法律程序尚未启动时,舆论场已经提前对事件中的伦理是非,做出了清晰的裁决。
最终,这对夫妻的后续如何,外界不得而知,双方也未再对此事进行任何回应。但这起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法律咨询,却意外地完成了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普法教育。
它以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向所有人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法律不是可以随意曲解、用来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它有其明确的边界和不可动摇的原则。
女子的诉求、律师的拒绝和公众的反应,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警示符号。它提醒着每一个人,婚姻作为一种以情感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契约,其维系与解除,都离不开责任与尊重这两个基石。
任何试图通过算计、欺瞒和贪婪来破坏契约精神的行为,终究会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维度上,受到审视与评判。因为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公平与正义,永远是比个人财富更值得珍视的核心价值。
https://www.douyin.com/user/MS4wLjABAAAA2n5WRhyxZ_Dnb-sKB2GeLsk6etTh7nPcfq9exra_6g6irjw-YlVL0Ae_y44p1XuW?from_tab_name=main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