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檐角的风铃响了又停,窗台上的绿萝枯了又青,日子像巷口那辆慢慢悠悠的老自行车,载着我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颠簸,也在阴晴圆缺的故事里穿行。总有人攥着手里的沙不肯放,盯着眼前的雾不肯走,把日子过成了沉甸甸的包袱,却忘了:凡事看开是解绳的手,心放宽是渡岸的舟,活得通透
檐角的风铃响了又停,窗台上的绿萝枯了又青,日子像巷口那辆慢慢悠悠的老自行车,载着我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颠簸,也在阴晴圆缺的故事里穿行。总有人攥着手里的沙不肯放,盯着眼前的雾不肯走,把日子过成了沉甸甸的包袱,却忘了:凡事看开是解绳的手,心放宽是渡岸的舟,活得通透,才能在人生的长路上,走出步步生风的自在。
去年深秋在老街遇见张姨时,她正蹲在银杏树下捡落叶,金黄的叶子在她掌心叠成小小的纸船。印象里,张姨的日子该是满布褶皱的——儿子前些年创业失败,欠了一笔不小的债;老伴儿去年又查出慢性病,每个月的药费像座小山。可她脸上没有半分愁云,反而笑着把一片最完整的银杏叶递给我:“你看这叶子,春天绿得发亮,秋天黄得耀眼,落了也不糟践,垫在书里当书签,或者像我这样折成船,放去小河里,也是段好光景。”
我问她,日子这么难,怎么还能笑得出来?张姨擦了擦手上的土,指了指不远处的馄饨摊:“前儿个儿子说,他找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能还一点债了;老伴儿今天去复查,医生说指标比上个月好。你看,难事儿像下雨天的泥坑,你要是盯着坑骂,脚就陷在里面拔不出来;你要是绕开坑,或者找块木板搭过去,走两步,天不就晴了?”那天的风有点凉,可张姨的话像晒过太阳的棉花,暖得人心里发松——原来“看开”从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把“非要怎样”换成“原来这样也很好”,把“为什么是我”改成“接下来该怎么做”。
想起从前在公司,有位同事总爱钻牛角尖。项目出了点小差错,她能对着报表熬到后半夜,反复纠结“要是当初我再检查一遍就好了”;同事随口一句无心的话,她能在心里盘桓好几天,琢磨“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后来她得了严重的失眠,去看医生,老中医说:“你这不是身子病,是心太窄,装了太多没影的事儿,把阳光都挡在外面了。”她开始学着每天写“宽心日记”,记下那些“没必要计较”的事:报表的错已经改了,下次注意就好;同事的话没别的意思,别自己添戏。慢慢的,她眼里的红血丝少了,说话时也多了笑意,连走路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原来“心宽”从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心里的事儿分个轻重,该放的放,该忘的忘,别让不值得的人和事,绊住了前行的脚步。
活得通透的人,大抵都有这样的本事:能在鸡飞狗跳的日子里,寻着几分闲趣;能在一地鸡毛的琐碎里,看出几分诗意。就像老家巷口的王爷爷,退休后没在家享清福,反而在楼下辟了块小菜园,种着茄子、辣椒、小葱。每天清晨,他戴着草帽浇水、除草,傍晚就摘些新鲜的菜,分给邻里。有人问他:“您这么大岁数,折腾这些干啥?”王爷爷笑着说:“你看这茄子,刚结的时候像个小灯笼,慢慢长就紫得发亮;这小葱,割了一茬又冒一茬,多有劲儿。做人也一样,别总想着求什么大富大贵,能看着日子一天天有奔头,能给身边人添点小欢喜,这不就是最好的日子?”
王爷爷的菜园里,从来没有“急”字。菜要慢慢长,饭要慢慢吃,日子要慢慢过。他不会因为一场雨打坏了菜苗就唉声叹气,反而会说“正好松松土,下次长得更壮”;也不会因为邻居偶尔忘了还他的菜篮就耿耿于怀,反而会说“许是忙忘了,没关系”。他的通透,是见过生活的风雨后,依然愿意对世界保持温柔;是尝过人生的苦甜后,依然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出滋味。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趟长途旅行。有人背着沉重的行李,里面装着过去的遗憾、别人的眼光、未来的焦虑,走得气喘吁吁,连路边的风景都没心思看;有人轻装前行,懂得把遗憾当教训,把眼光当参考,把焦虑当动力,反而能在风里闻见花香,在雨里看见彩虹。
你看,春天的花会谢,但明年还会开;夏天的雨会停,之后会有晴空;秋天的叶会落,却能滋养来年的新绿;冬天的雪会化,终将迎来温暖的风。生活从不是一成不变的糟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好,它有起有伏,有苦有甜,关键在于你怎么看、怎么过。
凡事看开一点,别让遗憾缠住回忆,别让纠结困住当下;心放宽一点,别让别人的错惩罚自己,别让小事的愁挡住前路;活得通透一点,知道什么该珍惜,什么该放弃,什么是浮云,什么是真心。
当你学会看开,就会发现,日子里的那些磕磕绊绊,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石子,踢开了,路依然平坦;当你学会心宽,就会明白,心里的那些疙疙瘩瘩,不过是情绪里的小尘埃,拂去了,心依然晴朗;当你活得通透,就会懂得,人生的精彩从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获得多少掌声,而是你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自己的节奏,在漫长的岁月里,守住自己的初心。
往后的日子,愿我们都能做个“看得开、心放宽、活得通透”的人。晨起煮一杯热茶,傍晚看一场落日;忙时认真做事,闲时好好生活。不慌不忙,不怨不忧,让日子像轻舟顺流,载着我们,遇见更美的山河,也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