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身边的无线通信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3G到4G,再到如今正在快速普及的5G。支撑这一切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毫米波电路(Millimeter-Wave Circuits)。
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身边的无线通信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3G到4G,再到如今正在快速普及的5G。支撑这一切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毫米波电路(Millimeter-Wave Circuits)。
这本《Millimeter-Wave Circuits for 5G and Radar》由Gernot Hueber 和 Ali M. Niknejad 主编,集合了近三十位射频集成电路(RFIC)领域顶尖专家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毫米波电路在5G和雷达中的应用。对无线通信和高频电路设计者来说,这几乎是一本“必修课教材”。
《Millimeter-Wave Circuits for 5G and Radar》
5G之所以与前几代移动通信不同,一个核心突破就是使用毫米波频段(30GHz ~ 300GHz)。
传统4G主要工作在6GHz以下频段,频谱资源有限。毫米波则像一条高速公路,带宽更宽,能提供高达10Gbps的峰值速率和1毫秒级低延迟。但是,毫米波的“高速公路”也有“短板”:
传播损耗大 —— 信号在空气中衰减更快。穿透能力弱 —— 遇到墙壁、树木就容易被阻挡。硬件要求高 —— 天线、功率放大器、混频器等电路需要在极高频率下保持高性能。因此,设计毫米波电路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5G能否真正落地的“生命线”。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覆盖了从系统需求到芯片工艺的完整设计链条。
系统设计需求需要支持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要实现波束赋形(Beamforming)和波束扫描(Beam Steering)。必须兼顾高速率、低延迟和大规模连接。核心电路模块发射机与接收机(TX/RX):包括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锁相环(PLL)、压控振荡器(VCO):为系统提供稳定的高频本振信号。天线阵列:实现波束控制,突破毫米波传播劣势。先进工艺的引入FinFET工艺:相比传统CMOS,具有更高增益、更低噪声和更好的线性度,是毫米波射频芯片的“新武器”。三维器件结构:改善寄生效应和散热问题,提升电路稳定性。这本书不仅是学术上的“权威教材”,更反映了当前市场趋势。
在科研层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射频电路设计方法,比如链路预算分析(Link Budget)、多用户多波束分析(MU-MIMO)、以及全双工系统(Full-Duplex)的挑战。这些方法对研究人员来说,是搭建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方法论工具箱”。在产业层面:
5G基站、智能手机、汽车毫米波雷达都依赖这些技术。比如:智能驾驶:77GHz汽车雷达依赖毫米波电路实现高精度探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需要低延迟高速通信,正是毫米波电路的用武之地。物联网(IoT/IoE):5G将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连接,未来毫米波电路将成为IoT硬件的核心。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看,这本书传递了几个重要信息:
5G并不是终点,而是“无线第四时代”的起点。前三次无线革命:电报通信 → 广播 → 蜂窝移动。第四次革命:万物互联(IoT/IoE),其背后依赖的正是毫米波和射频电路。产业竞争的核心在于“高频电路能力”。谁能掌握FinFET级别的毫米波芯片设计,谁就能在5G基站、智能终端和车联网市场中占据优势。科研与市场融合趋势明显。书中提到的测试结果和芯片原型,已经直接应用在产业化硬件中。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和产业工程师需要越来越紧密合作,才能推动毫米波技术真正落地。毫米波是5G和未来6G的关键。电路设计方法是推动新一代通信系统落地的基石。从科研到产业,毫米波电路正在重塑无线通信与雷达市场。对于科研人员,它提供了设计工具和方法;
对于产业工程师,它提供了市场趋势和工艺方向。
可以说,掌握这些知识,就掌握了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入场券”。
来源:万物云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