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铁血扬州⑩丨“情报在这里悄悄传递,英雄在这里秘密穿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12:11 3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尽,扬州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英雄的名字依然铭刻,英勇的故事仍在传颂。为缅怀历史、致敬先烈,7月23日起,扬州发布特别推出新媒体系列报道《烽火岁月·铁血扬州》。编辑部以实际行动践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尽,扬州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英雄的名字依然铭刻,英勇的故事仍在传颂。为缅怀历史、致敬先烈,7月23日起,扬州发布特别推出新媒体系列报道《烽火岁月·铁血扬州》。编辑部以实际行动践行“四力”要求,派出新媒体编辑,重访战场故地,追寻红色记忆,并采用文、图、视频、海报等结合的全媒体形式,再现古城扬州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敬请关注。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郑艳秋 文/图/视频

制图 杨敏 沈丹旎

盛夏时节,仪征月塘镇的老街显得格外热闹,一排排门店像往常一样开门营业,叫卖声此起彼伏。老街长近400米,街面用整块青砖石铺就。80多年前,同样是这条老街,在人来人往的吆喝声中,情报在这里悄悄传递,英雄在这里秘密穿梭。

“仪征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大运河以西、淮南以南,又紧靠长江,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沟通淮南抗日根据地与江南的重要通道。”江苏省红色收藏委员会主任、抗战史宣讲人李臣星向记者介绍。

月塘老街现状

隐蔽的地下交通站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持华中根据地与江南根据地党政军组织、上海地下党之间的联系,仪扬地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即开辟了地下交通线。1939年月塘保卫战胜利后,时任新四军苏皖支队的陶勇司令认为,仪征月塘容易快速进出、比较安全,故在此设点,商讨御敌方案。1942年,中共华中局城工部在仪征月塘建立交通站。吴学谦曾在1942至1944年期间,担任月塘镇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的站长,负责淮南革命根据地与苏南地区的地下交通线路。1992年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专程来到仪征月塘,寻访新四军地下交通站旧址。

“月塘地下交通站有很多条线路,有从瓜洲过来的,有从大小河口过来的,还有从邵伯湖过来的……地下交通员们乔装成商贩、农民、教书先生,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一次次地转运人员、物资,可以说情报在这里悄悄传递,英雄在这里秘密穿梭。”李臣星说。

吴学谦当年使用过的小提箱

“现在看到的这个竹制的小提箱在当时非常时髦,是上海产的。当年吴学谦来到月塘就是提着这个小箱子,穿着长衫拿着一根小竹棍,长途跋涉到月塘执行任务。”李臣星告诉记者,当年,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地下交通战线同志们的英勇智慧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月塘地下交通站从建立到抗战胜利,从未发生过问题。

英雄的大刀依然锋利

虽然是地下交通站,但仍然面临各种凶险。走访中,李臣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有关抗战时期的各种老物件、武器装备。其中,一把标注“金牛山战斗烈士新四军驻大云李地下党吴华子用的大刀”引起记者的注意。

“1938年,吴华子来到月塘大云李村,成为一名教书先生,担负着秘密掩护的任务。1941年的一天,大云李村外的金牛山传来阵阵枪炮声。吴华子拿起大刀赶了过去。面对敌人猛烈的机枪扫射,战士们无法冲上前去。就在此时,吴华子找准时机勇敢地冲上去,抱住了日军的机枪手,为新四军反败为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不幸的是,吴华子被日军从后面刺杀,壮烈牺牲。”李臣星字字铿锵,深情地讲述着吴华子的传奇故事。

金牛山战斗烈士新四军驻大云李地下党吴华子用的大刀

除了吴华子的大刀,记者还看到中共中央华中局月塘地下交通站使用过的竹制木盖可提式小饭桶、皖南事变日记、新四军使用的土制手枪、粟裕将军从战场上缴获的望远镜……一件件珍贵的物件,是那段峥嵘岁月的无声见证。

确定地下交通站准确地址

那么,仪征月塘地下交通站具体地址到底在哪?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并不清楚。2019年4月,经李臣星多次走访,时年93岁的抗日老兵刘茂芝给出了交通站的准确地址:“我们刘家是月塘的大户,祖上经商,生活富足,祖辈兴建大宅10进有余,历经战乱,到抗日战争时仍有4进。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剩下的祖屋仍是四乡八镇数一数二的大院,同时也是新四军交通站。当年最后面的一间厢房里,就有新四军交通站的电台。”2022年6月,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发布,仪征市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入选。

月塘地下交通站原址

在李臣星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刘家大院。刘茂芝弟弟、现年94岁的刘茂井老人告诉记者:“这里一直是我家的房子,当时我只有十来岁,知道部队有组织在这里执行任务,我家也提供给部队做过医院。”对当年情况,老人依旧有些记忆。

李臣星和94岁的刘茂井老人

据介绍,通过月塘交通站护送的重要人员有:1942年9月,从上海转移到淮南根据地的中共江苏省委领导机关及区委以上负责人;到淮南根据地办学的上海市之江、大夏等大学的20多名教授、助教和120多名学生,知识界著名人士胡风、韦悫等;1943年4月,抗大九分校近千名干部、学员渡江后经胥浦、月塘进入淮南根据地;1944年12月,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及300多名地方干部,经仪征分批渡江,南下苏浙皖边区。此外,不少重要文件均通过月塘交通站传递,许多军需物资如布匹、弹药、医疗用品等,通过这里运往华中根据地。

硝烟散尽,暗号已成传说,而藏在时光里的勇气从未远去。站在月塘老街上,仿佛还能看到英雄们穿梭的身影,听见他们的暗号声声。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提醒我们: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