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调理失眠的“黄金法则”,照做睡眠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3:44 4

摘要:一入立秋,夜风一吹,不少人就开始“夜不能寐”。白天精神恍惚,晚上翻来覆去,明明眼睛要闭了,脑子却像开了会儿派对,睡意像个“耍赖的小孩儿”,你越哄它,它越不来。

一入立秋,夜风一吹,不少人就开始“夜不能寐”。白天精神恍惚,晚上翻来覆去,明明眼睛要闭了,脑子却像开了会儿派对,睡意像个“耍赖的小孩儿”,你越哄它,它越不来。

立秋是个转折点,气候一变,睡眠也跟着“变脸”,轻则晚睡早醒,重则一夜到天亮。调不好,整个人都跟蔫了似的。

我门诊里有个老病号,张阿姨,63岁,春夏睡得还行,一到立秋就开始失眠,一年比一年严重。她说自己晚上躺下十分钟就困了,结果一闭眼,心里开始数人情债、想晚饭吃咸了没、连电视剧情节都在脑子里重播,越想越兴奋。她调侃自己“不是身体不睡,是脑子不歇班”。

立秋后,白天气温还高,早晚凉意却上来了,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悄悄占上风。这时候如果情绪一紧、作息一乱,就容易“阴不藏阳”,简单说就是:该安静的地方太躁,该放松的地方太紧。失眠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问题一多,睡意就全跑了。

张阿姨那年调睡眠,我没给她开药,反而给她立了三条“秋后黄金法则”,她一听乐了,说“你这是给我下了个‘秋眠令’”。我说:“你不照做,别怪我秋后算账。”结果她照方执行,半个月后打电话跟我说:“医生,我昨晚一觉到天亮,梦都没做,连被子都没踢。”

第一条法则,说白了就一个字:稳。别再熬夜蹦达,也别想着靠“白天多活动、晚上好入睡”,太兴奋反而让神经更乱。尤其是那些晚上还在打麻将、跳广场舞、追剧追到半夜的,真不是生活丰富,是“自废武功”。神经一旦兴奋过头,就像拉满弓的弦,哪还睡得着?

我还记得一个老爷子,70岁,一到立秋就开始“夜游”,小区里散步一圈接一圈,走到十点才回家,说是“走累了好睡觉”。结果越走越精神,半夜还要靠手机听小说助眠。我建议他晚上八点后就别动弹了,洗个温水澡,泡泡脚,听点缓慢的音乐,他试了两晚就说:“哎哟,真有用。”

第二条法则,吃得对。很多人立秋一到就开始“贴秋膘”,鸡鸭鱼肉、火锅烧烤轮番上桌,结果把肠胃搞得热气腾腾,睡觉前肚子还在“开会”。你这不是进补,是添乱。入秋宜润不宜腻,晚饭清淡点,别吃得太撑也别空着,吃七分饱让肠胃安静,脑子才不会“被肚子喊醒”。

我有个病人,原来晚上吃得特别重,肉一大盘,米饭两碗,吃完还要来个水果拼盘。后来我让他晚饭只吃蔬菜蛋汤配点杂粮饭,三天后就说:“医生,我以前不是失眠,是吃得太热闹。”这话说得太对了,胃不安,人怎能安?

第三条法则,心要静。别小看这“静”字,立秋之后情绪容易波动,有些人看着平平无奇,心里却跟锅里煮面一样翻滚。白天压着情绪,晚上就全冒出来,越想越烦,越烦越睡不着。我让张阿姨每天晚饭后写“情绪日记”,有啥烦的写出来,不许带回被窝里想。

她第一天写了三页,说是“把心结写疏通了”。第二周她改成听轻音乐,做腹式呼吸,本来失眠要吃药,现在靠“呼吸”就能睡着。她说:“原来我不是不会睡,是太舍不得放下。”这话听着像鸡汤,其实是经验之谈。

很多人对失眠的误解太深,以为失眠是病,其实大多数失眠不是病,是“不会睡”。你看手机看到十一点,吃辣吃到晚饭,情绪憋了一肚子,还指望十二点准时入眠?这不现实。睡眠不是按钮,是节奏,得慢慢哄,哄好了它才来,不然你越催它越走远。

我还见过一个年轻人,30岁不到,失眠三年,靠褪黑素过日子。问他平时作息,结果发现他每天凌晨一点睡,早上十点起,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还要打游戏解压。我说:“你不是失眠,你是‘作出来的觉’。”调整了作息,再配合“立秋三件套”,两周后就好转。

很多人睡不好,其实不是身体不行,是生活不行。你不尊重自然节律,身体就跟你“闹脾气”。立秋之后,阳气收,阴气长,理应早睡早起、心平气和。你非要逆着来,身体当然不答应。睡眠这事儿,没你想的复杂,也不是非得靠药,靠的是“顺势而为”。

说到底,失眠不是“躺下就要闭眼”,是“躺下前有没有准备好”。你的大脑不是电灯,说关就关,它需要从白天的喧闹里抽身出来,有个缓冲,有个节奏,有个仪式感。你做到了,睡眠自然就来了,来得踏实,来得安稳。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睡眠障碍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2.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6期,秋季气候变动与睡眠质量相关性研究

3. 北京中医医院神志科临床观察资料(2019—2024年)

来源:中医药大学沈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