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多家欧美媒体和智库学者都在想方设法为美国以及欧洲寻找可以在稀土这种关键材料上替代中国的方案。然而,他们的探索反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难以撼动的地位。
近段时间,多家欧美媒体和智库学者都在想方设法为美国以及欧洲寻找可以在稀土这种关键材料上替代中国的方案。然而,他们的探索反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难以撼动的地位。
首先,是用缅甸替代中国的方案。此前根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有人将这一方案提交到了美国副总统万斯的办公室,认为缅甸克钦地区出产的稀土矿可以为美国寻找替代中国稀土提供思路。
然而,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地缘政治专家阿玛拉·蒂哈(Amara Thiha)却直接一盆冷水泼了过去,表示当地不仅缺少能商业化且成规模产出稀土的技术和物流基础,而且从挖稀土矿的设备到其他物资的供应也需要中国的支持。他因此建议美国放弃这个想法。
其次,是被美国总统特朗普看上的丹麦格陵兰岛,这里有不少稀土矿的储备,也被视为是能取代中国的方案之一。但从美国另一家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近期去那里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用格陵兰来替代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角色同样不切实际——因为想要让格陵兰的稀土矿实现有商业价值的开采,恐怕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更久”。
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专家们表示,这是因为格陵兰岛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导致那里的矿场只能有半天的开工时间,当地同样不足的基础设施又极大地制约了物流,而这些因素进一步推高了当地的开采成本,所以当地眼下只有两个矿场还在进行开采工作,而且并不赚钱。
这家美国智库甚至无奈地打趣说:格陵兰矿产的潜力,恐怕只能停留在“潜力”层面。
最后,是澳大利亚西部的稀土矿。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一篇最新的报道中就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已经给一家名为Iluka 的澳大利亚矿企提供了高达10亿美元的贷款,希望该企业能够在当地实现稀土的商业化生产。
根据BBC的介绍,澳大利亚政府给Iluka这么多贷款,就是希望这家已经可以开采稀土的矿企,能够完善稀土生产最难的加工精炼环节。该矿企亦信心满满地表示,公司可以在2030年时为西方国家提供“显著”的稀土供应。
然而,澳大利亚的不少网民却并不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理由包括澳大利亚在稀土生产的各方面成本都高于中国,很难在中国面前有竞争力。
去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亦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拥有大量矿产的澳大利亚之所以至今还没有成为稀土生产大国,其中一大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地位太牢固了,而且中国通过在全球布局稀土矿还在定价上拥有了很大的话语权,导致澳大利亚在成本和价格上都不具备商业优势,而且建设精炼厂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大笔的投资,所以不少原本在澳大利亚搞稀土项目的企业反而在撤出。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