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座的各位中,我可能是来甘肃次数最少的一位。去年我才第一次踏上甘肃大地,目的地是众所周知的敦煌。那次初访让我确信,此生必将与甘肃结下不解之缘。只是未曾想到,我的第二次甘肃之行并非预想中的河西走廊,而是来到了临夏。
吕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
在座的各位中,我可能是来甘肃次数最少的一位。去年我才第一次踏上甘肃大地,目的地是众所周知的敦煌。那次初访让我确信,此生必将与甘肃结下不解之缘。只是未曾想到,我的第二次甘肃之行并非预想中的河西走廊,而是来到了临夏。
坦白说,来此之前,我对临夏可谓“一无所知”——它的具体位置、独特风貌,都完全在我的认知版图外。然而,当行程正式开启,我便与各位老师感同身受:巨大的震撼如浪潮般层层涌来。
第一站就来到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从未有过一次旅程,是从数千万年前的化石时代启程。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成长于一座“无山之城”。正因如此,置身于太子山的壮阔之中,那种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对我而言是颠覆性的。虽然短短两日,但这段经历必将深深烙印在我一生的记忆里。
今天(8月10日)多位老师都谈到了马家窑彩陶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面对五千年前那些成熟、流畅、色彩绚丽的线条与图案,我确实“傻在那里”了。那种艺术的高度令人难以置信。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到:甘肃,实在是太低调了!如此璀璨的文明瑰宝,我们此前竟知之甚少。
因此,这次临夏行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将这些令人惊叹的见闻、临夏深厚多元的文化,带回给身边的朋友们,努力打破信息的不对称。
另一方面,我由衷地希望并祝福甘肃和临夏能够放大自己的音量。在炳灵寺,当我行走于绕山的栈道之上,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临夏存在的意义之一,或许正是为了打破世人对甘肃的刻板印象。从此以后,我们脑海中的甘肃,不应再是单一的“黄沙戈壁”。这里有水草丰美的河谷、生机勃勃的生态、丰富绚烂的色彩——正如我们在太子山、在炳灵寺、在彩陶馆所亲历的,那些多彩的甘肃。
最后,请允许我结合我的职业表达一个愿望。我来自出版行业,此行的震撼也让我热切地期望,未来能在甘肃、在临夏这片文化沃土上,发现更多优秀的本土作者——无论是书写这片土地的故事,还是弘扬这里独特的文化。我渴望有机会与他们合作,将甘肃和临夏的声音、故事和文化魅力,通过书籍传播得更远。
文丨据吕晨在全国著名作家临夏行“黄河文化漫谈”发言整理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蔡端
文字整理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来源:爱旅游朋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