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专业名录上看到一个“仪器学”专业,在国内学习、讲授与此相关的内容是飞机仪表盘上的几种陀螺指示仪表、气压表、空速表等,而仪器学的实际内容,之前在国内听都没听过。
本期展品:陆元九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记录本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陆元九‘七一勋章’专题展”的展柜里,陆元九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记录本让观众频频驻足。
就在这个展厅中,有这样一排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专业比较难,课程比普通博士多一倍,外国人不肯读,第一个是我,第二个还是个中国人。”
这句话中的“我”就是陆元九,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陆元九争取到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他在专业名录上看到一个“仪器学”专业,在国内学习、讲授与此相关的内容是飞机仪表盘上的几种陀螺指示仪表、气压表、空速表等,而仪器学的实际内容,之前在国内听都没听过。
陆元九进入麻省理工学院,选择航空系仪器学专业。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读这个专业,课程比普通博士多一倍,要求也比较高,不少外国学生望而却步。尽管该选择充满未知与挑战,秉持着“既然来了,就要学习一些新东西”的想法,他毅然参加仪器学教研室的工作。
凭着极强的自学能力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一头扎了进去。
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陆元九就以全优的成绩,完成了基础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说他所读课程的特点是:“十分难!都是外系的课。”
1949年,陆元九完成毕业答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惯性导航专业博士学位的人。当时,顺利拿到这个专业博士学位的,第一个是陆元九,第二个还是一个中国人。
这博士学位证书承载的知识与精神,最终落地生根,转化为推动中国航天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
获得博士学位后,陆元九先后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那时候的他,年仅29岁。但异国漂泊、饱受歧视的经历,使他一直“未把他乡当故乡”。
陆元九一直暗自做着回国的准备。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先后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1954年8月至1956年5月,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
1956年5月23日,罗湖桥头不到一百米,他拖着三个孩子和一只旧皮箱,对边检人员说的第一句话是:“回家了。”
1950年,美国《出口管制法》将惯性导航技术列为“禁止输出技术”。陆元九从事的导弹制导技术研究属于机密,美国当局阻挠其回国。为突破封锁,摆脱限制,陆元九主动远离敏感工作领域,到福特汽车公司进行民用科技研究,为归国创造契机。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归国后的陆元九,迅速投身百废待兴的事业——
他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并规划其控制方案,为我国早期卫星工程奠定技术路线;出版我国最早的惯性技术专著《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这本书成为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主持研制我国首台大型精密离心机,建成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推动我国惯性导航事业跨越发展。
1986年,L-2II精密离心机正式安装。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星河引航 功勋永耀——陆元九‘七一勋章’专题展”的一个角落,有一张手写的纸条:“不急、不恼、不懒、不馋”。
陆元九手写纸条。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陆元九曾解释道,“不急”是因为自己“容易发火”,故写下来“警告自己”;“不馋”是为了“能走得动”,“不要吃得太饱”。这朴素的八字,是他个人自律的准则,也是他期望航天人具备的作风:冷静、专注、勤奋、克制。
“学以致用,为国把关”的责任感,也体现在陆元九对人才培养的严格态度上。
对待技术问题,他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别人,一直以严格出名,是一位严师。
神舟十号的航天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面讲的第一堂课是陀螺仪原理。王亚平在写给陆元九的信中提到:“虽然没有机会见过您,但您的那句‘99分不及格,一百分才及格’,早已成为中国航天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标准,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了今天我们在太空的底气。”
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陀螺运动实验
关于陆元九的故事未完持续,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茂胜.陆元九传[M].科学出版社,2010-07.
[2]《功勋闪耀》 陆元九:星辰大海 永不止步
[3]“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把一生精力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4]两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让星辰大海的征程没有迷途
[5]《吾家吾国》 20210930 陆元九
https://tv.cctv.com/2021/09/30/VIDEmpEuZw2xJfNgg4u4V2zB210930.shtml?spm=C55953877151.PjvMkmVd9ZhX.0.0
[6]“口述历史”系列访谈——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两院院士陆元九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ar_id=456890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