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探测学院今年暑期组建多支实践团队,将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红色课堂”“民生课堂”“科普课堂”三大实践载体,构建起立体化思政育人新格局。
为深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探测学院今年暑期组建多支实践团队,将专业特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红色课堂”“民生课堂”“科普课堂”三大实践载体,构建起立体化思政育人新格局。
红色课堂:地质精神与革命传统交相辉映
学院注重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实地研学+现场教学”模式,让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在广昌县驿前镇高虎脑战役旧址,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罗仙平带领“红色青春”小分队重走红军路、瞻仰红军烈士纪念碑,通过齐唱红歌、聆听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微电影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罗仙平现场讲授《在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主题思政课,勉励师生们传承红色基因,将青春奋斗融入强国复兴伟大事业。团队还在国家级红色名村驿前镇贯桥村及周边村社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青少年教育的调研,为革命老区文化传承建言献策。在江山实习基地,地球物理学专业实习小分队走进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北上抗日纪念馆,在实地研学中深化对地质“三光荣”精神的理解。
民生课堂:科技创新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
学院长期深耕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堤坝隐患精细探测等技术创新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育人课堂。学院特别组建“科技防汛小分队”,通过真实的一线防汛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实战能力。这支由师生组成的专业团队携带自主研发的探测设备,先后转战宜春市宜丰县和南昌市南昌县两地,开展了一系列高强度的技术服务工作。在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队员们顶着酷暑对峡井坝山塘、山岗口水库、山陂水库等重点堤坝进行了长达600米的“CT”式精细扫描;在南昌县,他们连夜开展重要交通干道应急保通检测工作,精准定位地下隐患点。两次任务均高效完成,为政府抢险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模式,既检验了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技服务民生的价值内涵。
科普课堂:专业智慧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
学院将防灾减灾科普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深度融合,打造“防灾减灾移动课堂”。学院“防灾减灾科普小分队”创新采用“游戏化教学+入户服务”双模式,在广昌县开展系列特色科普活动,让专业安全知识“活起来”“用起来”。在塘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团队原创的“安全大富翁”游戏棋盘成为科普亮点,通过掷骰闯关游戏传授防溺水知识,孩子们在欢笑中掌握自救技能。另一组化身“安全卫士”,免费为30余户村民更换安全插座,并现场教学用电常识。这种“专业支撑+创新传播+长效赋能”的科普实践,既让专业知识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家,又让青年学子在为民服务中深化专业认同,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文/姚金奎、徐佳美 图/陈厚宇、陈玉敏)
来源:中新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