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混成大清副将!美国人华尔的离谱升职记,看完想辞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3 16:47 2

摘要:如果大清也举办“职场综艺”,这样这位31岁突然离场的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无疑会是第一季的“闪电升职王”。他的人生履历,既比爽文更为精彩,又比脱口秀更加幽默——每一页皆是官方盖章的“真事”,大可放心食用。

如果大清也举办“职场综艺”,这样这位31岁突然离场的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无疑会是第一季的“闪电升职王”。他的人生履历,既比爽文更为精彩,又比脱口秀更加幽默——每一页皆是官方盖章的“真事”,大可放心食用。

故事从1831年11月29日开始讲起,在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船长的儿子出生了。镇公所的档案记录得明明白白:这孩子以后要么当船长掌舵,要么就会惹出祸事。确实如此,在他16岁那年,他老爸就把他送到了诺里奇大学。但他觉得学校里的上课节奏太慢了,于是干脆去了墨西哥参加内战,成绩单上清楚地写着“withdrawn”,意思就是“溜了溜了”。

1859年6月3日,华尔提着水手箱抵达上海,原本打算借着棉花生意赚取一笔钱财,没想到本钱全部赔光了,此时他仅剩下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一张帅气的脸庞。为了维持生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清军炮艇“孔夫子号”上担任大副,月薪为十两银子,大约合13美元,就连在外滩礼查饭店住上一晚都难以承担。在落魄之际,他还需要给人清理炮台上的铁锈,硬生生地将“美国梦”转变为了“沪漂噩梦”。

机会总是留给懂得抓住时机的人。1860年7月,太平军兵临松江,上海道台吴煦以及银行家杨坊,急得团团转,干脆贴出招募告示:每日薪酬,三两银子,战死者追加抚恤三百两,洋人优先录用。

华尔一拍大腿:专业对口,

他连夜招了200名,“国际盲流”——法国的逃兵,菲律宾的水手,美国的淘金失败者,外加两门二手的阿姆斯特朗炮,草台班子“洋枪队”正式出道。

首秀于青浦,华尔被太平军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其臀部就如同花朵那般绽开了。住院的账单竟然高达80两。

这80两花得值,他悟出一个HR方面的真理:纯粹的老外,价格高且容易脆弱,不像华人士兵那样,价格较为便宜且更耐用。

出院的第二天,他于《北华捷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华人优先;包三餐;配洋枪;打胜仗之后,再赏银子五两。

松江船夫,浦东盐枭,瞬间投递简历,仅两周时间,队伍人数飙升至2000人,制服统一为法式蓝色,远远望去,仿若一排能够行走的孔雀。

清廷瞧罢报表,这伙人着实厉害!1862年3月16日,正式颁布公文,授予华尔副将之职,赏赐他穿上黄马褂,赐予他中国国籍——绿卡、编制以及学区房一并到位。升官之事尚未结束,他又迎娶了上海银行家杨坊的女儿,婚礼呈现中西合璧之景,拜过天地后便切开了三层奶油蛋糕,岳父满心欢喜:此女婿掌管着两千条枪,比任何理财产品都可靠。

但命运从来不会按照既定的剧本发展。1862年9月21日,在慈溪的城墙之下,华尔依旧冲在最前方,一颗霰弹,穿透了他的腹部。随后他被抬上了炮舰“勇敢号”,第二天便去世了,年仅31岁零10个月。临终前他惦记的并非国家的大事,而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抚恤金……我的妻子,能够拿到双份吗?”清廷追授他提督的荣誉称号,并且为他修建祠堂,设立专祠。

你以为这就是大结局?不,彩蛋呀才刚刚开始。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了松江,祠堂的砖石呢,被拆去筑碉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外滩的英侨公墓被铲平,华尔的墓碑碎块直接就铺了军用马路。从一品提督到路基石头,这落差简直堪比股市熔断呢。

继任者乃英国人戈登,他的这段经历,真的是让人,又哭又笑。接管“常胜军”后他将队伍更名为“戈登军”。接着依旧每天准时到岗,去履行自己的职责。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这支军队随即被遣散,之前的那些老兵被李鸿章编入淮军,成为晚清时期第一批拥有“国企编制”的人。之后戈登前往非洲,承担起镇压当地起义的任务,不过没想到竟被苏丹人砍了头,可以说他是“洋枪队宇宙”中命运颇为坎坷的典型人物。

今天在南京路步行街那青石板之上,或许正有“华尔”的名字被踩踏着。他以生命作为榜样:世界即便越发广阔,也难以承受时代的碾压;官阶纵然再怎样高,也抵挡不了拆迁通知所蕴含的威力。下次再有人抱怨落户难,就把华尔的故事甩给他:看,31岁拿清朝编制,关键你得先敢用命冲KPI!

[1] Massachusetts Town Records, Salem Births, Vol.3, p.75.

[2] North-China Herald, 1859-06-11 & 1860-12-08.

[3] 《吴煦档案选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83,页152。

[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中华书局,1979,页1922。

[5] 《李鸿章奏稿》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页87。

[6] 《清实录·同治朝》卷四三,中华书局,1986。

[7] 《上海抗日战争史》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页312。

[8] 上海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在沪暴行档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页188。

来源:观史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