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人家的孩子”,就有“别人家的父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19:40 2

摘要:这张图让人想到一个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现象:有些父母总爱跟孩子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时,说“别人家孩子”成绩好、刻苦、懂事;工作了,说“别人家孩子”工作收入高、年薪几十万、又体面……总之,“别人家孩子”光芒万丈,自己家孩子总是不够好,或者还能更好。像全红婵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孩子不需要我们的“比较”,而是支持

巴黎奥运会结束了,一张图也悄然在网络上流传:

这张图让人想到一个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现象:有些父母总爱跟孩子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时,说“别人家孩子”成绩好、刻苦、懂事;工作了,说“别人家孩子”工作收入高、年薪几十万、又体面……总之,“别人家孩子”光芒万丈,自己家孩子总是不够好,或者还能更好。像全红婵这样的“寒门”天才,更是“完美”。而听到这些话的孩子呢?有的会马上反击回去(“看看郑钦文”),但更多时候,父母的这些话让他们最终只是沉默以对。这份无言和沉默背后,可能隐藏着失望、难过、愧疚和愤怒。久而久之,孩子感觉不到自己被父母真正的接纳与认可,父母也得不到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亲密,还可能得到“你也不是别人家父母”的还击——即使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他们都的确在用自己的本能爱着对方。究竟为什么父母爱说“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又该如何回应这些父母的“期待”呢?除了互相指责,我们也许还有更多的互动方式。比较很正常,但过度比较不是作为社会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其实很正常。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比来比去: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对于父母们来说,“孩子”也是自我的一个部分,所以比一比各自的孩子,实属人性,不能苛求。但让人反感甚至带来伤害的,并不是比较本身,而是那种超越正常限度的“过度比较”。1. 只有否定、没有肯定;2. 样样都要比、样样不能输;3. 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A的父母:“看看别人,成绩多好,哪像你,就知道天天在外面乱跑,什么时候你能给我也靠考个第一回来看看?”B的父母:“光成绩好有啥用,看看别人,性格多好,嘴也甜,不像你,天天死读书,说不出一句好话。”C的父母:“嗯,虽然你现在这个工作不错,但到底是私企,人家一毕业就考进了公务员,又轻松又稳定,多好啊。”光看这三句话,似乎三个主人公都是“一无是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A很可能是一个外向、活泼的孩子,必然也拥有相应的优点,说不定恰恰是B的家长所“羡慕”的,他们很可能互为“别人家的孩子”;而对于C来说,ta能够在私企有自己的事业,也一定有着属于ta的长处。然而,在这三句话里,我们看不到对自己孩子已有特点和长处的肯定,只有满满的否定和不足;更可怕的是,这些话还隐藏着一层让人绝望的意思:“你必须每一项都比别人强,不然就是不行”。很多人还表示,父母说这些话时,也根本不在乎他们当下的状态和感受:要么在他们正感到高兴、满意,觉得自己的生活或者某些方面还不错的时候,当头一盆冷水:“就这?别人家……”;要么就在他们已经感觉沮丧、灰心、焦虑的时候,雪上加霜:“你怎么混成这样了,看看别人……”然而,如果询问这些父母,他们或许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伤人的话语,为什么看不到孩子的“好”,为什么总想让孩子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为什么照顾不到孩子的感受。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对自己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本身就无法接纳自己、未获得足够的肯定和认可时,当ta成为父母之后,也会理所当然地将孩子视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这种无时无刻的苛求和焦虑,就一定会以各种形式传递到孩子身上。特别是对于在生存资源都相当匮乏的环境下长大的那一代人来说,“如果不能在比较、竞争中获胜,就会死亡”,这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焦虑。同时,他们的内在也是无力而虚弱的。有力量的人,知道自己的长短优劣,知道自己能力的上限与下限;只有虚弱的心理“巨婴”,才会“既要又要”,无法将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区分开来,将自己的“全能幻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没有实现或者做到,自己的需要受挫,他们就会去指责孩子,将受挫感转移给对方。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未被爱过的“父母”,会无法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一直制造和需要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也很难学会真正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更难以和父母建立起真实的情感链接。更大可能的,是他们也会学习父母对自己的方式:你拿我和别人比,我也拿别人和你比。当一个家庭里没有真正的“爱”,而是互相工具化对方、用充满功利的目光评价、比较对方,这个令人悲伤的教育怪圈,就此形成。跳出怪圈:正视自己、看到孩子所以,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想为孩子好,我们先要对自己脱口而出的“比较”保持觉察,其中有没有隐藏着自己的焦虑和需要。对孩子来说,他们自己也会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此时,我们是想让孩子心中一直有一个“完美无缺”的“别人家孩子”,让ta一生都活在对方的阴影之下,无法看到自己的价值,无法为自己感到满意、开心,终其一生都感到焦虑、失败、沮丧;还是想让孩子既可以看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又能够清晰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种种特质,发挥自己的独特价值,不焦躁、不自卑、稳稳地活出自我呢?1.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请了解他需要什么,而不是你认为他需要什么。那些我们认为孩子需要的,往往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没有被满足和处理过的需要。但孩子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复制品。2. 示范正确的“比较”方式。我们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既不要全面否定,也不要全面否定,而是客观地承认彼此的长处和不足,比如:“这次和妈妈竞争的XX阿姨,我和她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所以才能参加这次评比。我呢,在XXX方面更有经验和成果,在XXX能力上强一些,而XX阿姨,她的长处是XXX,性格上XXX这点比我强。这次评比,如果更看重的是XXX,那我可能会赢;如果是XXX,那你XX阿姨就会胜出。所以你看,我们各有长处,输了,不代表我们不行,可能是规则和环境不匹配,也可能是还需要时间积累。”3. 更多时候,孩子不需要我们的“比较”,而是支持。在孩子逐步走入外面的世界时,他们本身就会面临各种比较,此时,父母不需要再把家庭继续变成一个残酷的审判所,而应该给出更多爱意和支持。说一句“你已经做得很棒了”“虽然这项别人比你强,但你这些方面也不差啊”,将带给孩子更多的动力。请再爱自己一次如果你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父母依然在持续的“别人家孩子”的叨叨,感到难过、困惑、愤怒和无助;那么,以下这些你可以参考:1、接纳你因此产生的一切感受,并找到原因。一个总是说“别人家”的父母,也很大概率极少直接、明确、频繁地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或者即使是肯定,也是那种“虽然你很好,但是你可以更好”形式的肯定。而我们越少获得来自父母的肯定,我们就越渴望获得它,并且会因此付出大量的情感和努力,或者也可能因为绝望而变得自暴自弃。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做的是,接纳那个因此悲伤、难过的自己,理解他,抱一抱他。2、寻找新的支持来源,学会爱自己。曾是孩子的我们非常依赖父母的肯定,但长大之后,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渠道。认识新的朋友,参加各种兴趣团体、读书会,尝试各种新的技能……在新的关系和环境中,将那些积极的反馈和肯定留在我们心中,重新养育自己一遍。3、重新建立和父母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树立边界,告诉父母,这样的话会让自己不舒服,不想再听到;如果父母不接受,适度反击是非常必要的。边界确立之后,我们可以对明确地对他们提出期待,告诉他们,我们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希望他们也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种伤害,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伤害,来源于父母话语中流露出的对孩子的不认可、不接纳,更来自于父母自身内在的焦虑和匮乏。在真正充满爱的父母的眼中,即使有千千万万个“别人家的孩子”,让ta眼中有光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那不完美,却独特的模样。而如果你心中已有了一个又一个“他人”的阴影,请你不要放弃,再在新的关系和环境中,重新养育自己一遍,打碎那些不存在的“完美他人”,接纳真正的自己。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

来源:医学界精神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