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变“竖店”:一部iPhone如何颠覆百年影视工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3 23:19 3

摘要:你知道吗?现在在横店影视城,一个剧组从开机到杀青,可能只花3天时间。而二十年前,这个流程得花多长?90天,没错,足足三个月!更夸张的是,这些剧组用的不是那些动辄上千万的专业摄像设备,而只是一部普通的iPhone。这就是横店正在上演的“竖店革命”。

你知道吗?现在在横店影视城,一个剧组从开机到杀青,可能只花3天时间。而二十年前,这个流程得花多长?90天,没错,足足三个月!更夸张的是,这些剧组用的不是那些动辄上千万的专业摄像设备,而只是一部普通的iPhone。这就是横店正在上演的“竖店革命”。

想象一下,东莞那边的凯达丰竖店基地,用一个小程序就调度起108个标准化场景,同时在横店的秦王宫,那个曾经用来拍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大片的地方,正改造成一个“霸道总裁办公室”。而这里,现在全是拍摄“战神归来发现女儿住狗窝”这类爆款短剧的团队。你有没有想过,2024年竖屏短剧的市场规模,居然突破了500亿,竟然超过了当年电影的总票房!这背后的变革,正是手机观看习惯引发的产业地震,它不仅冲击,还正在重塑整个百年影视工业的底层逻辑。

再说说传统影视基地的压力,有目共睹。在横店混了20年的群演冯茗惊跟我吐槽:“去年最惨的一段时间,整个横店影视城竟然只有3个长剧剧组在拍戏,而同期短剧剧组竟然多达62个,场景被抢得水泄不通。”这不仅是拍片数量的转移,更是影视工业DNA的彻底变异。你知道吗?“竖店基地”开始用制造业思维,来改造影视生产。标准化场景像乐高积木一样能随意组合,剧组用线上系统预约设备,就像抢网约车单一样紧张。更神奇的是,群众演员的薪酬从按天付,变成了按“条”计费。你听过“短剧流水线”吗?东莞某基地就真干了出来,十二个剧组流水线作业,日均能产出5部作品,效率简直让人咋舌。

但重点来了,撬动整个行业的核心,是成本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电视剧单集拍摄成本,大约在300万左右,可竖屏短剧单集成本却能压缩到3万!听上去难以置信,但绝对是真的。有位爆款短剧导演给我分享了他的“生存法则”:用二手家具拼凑个总裁办公室场景,用奶茶店当成咖啡厅,场务还要顺带打灯光。郑州有个团队更极端,他们把建材市场的瓷砖展厅改成ICU病房,靠美颜灯替代专业灯光,仅花8万拍出充值流水破2000万的爆款作品。这种“高效节俭”的作业方式,让好莱坞那些好莱坞式的重工业制作看起来都像恐龙时代的产物了。

资本也用脚投票,动作快到让人眼花缭乱。2023年,全国新建的短剧基地就有47个。郑州甚至被称为“新竖店”,日均开机100部作品,疯狂产能背后,是他们纷纷复制了东莞那套“科技+IP”的模式:标准化场景配合大数据选剧本,AI剧本生成器直接对接网文IP库,甚至开发出了“爆款预测算法”。当地基地负责人坦言:“我们根本不把自己当是在拍剧,而是在生产内容的快消品。”结果呢?竖屏基地的投资回报率(ROI),是传统影视产业的十倍以上!

不过,这场狂欢的背后,也藏着不少隐忧。横店一位资深制片人曾向我展示他的“短剧恐惧清单”:同质化严重,91%的剧本都围绕“战神”“赘婿”“甜宠”这三大模板打转;演员表演培训只用7天速成;更让人担忧的是,整个流量拉升过程越来越像是在玩“赌博”,拼的都是运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竖店基地疯狂复制模板,但传统影视人并没有束手就擒——有位知名导演用竖屏格式拍了个每集2分钟的《红楼梦》,单集成本却高达80万,而观众弹幕都在刷“这才是降维打击”“真品质”这样的评价。

本质上,这场横屏和竖屏之争,是两种时间货币的较量。想想看,我们的注意力被抖音式的15秒短视频切割得支离破碎,“倍速观看”成了年轻人的标配,这让传统4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显得格格不入,像个过时的恐龙。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东莞某竖店基地悬挂的标语:“我们生产的是时间胶囊,不是艺术作品。”这句话耐人寻味。或许,未来的内容分水岭,就不在于横屏还是竖屏,而在于你选择用内容是“杀死”用户的时间,还是为用户的时间“注入”生命。

我站在横店明清宫苑的城楼上,看到了个奇特的景象:一边是短剧团队紧锣密鼓地拍着“总裁的落跑娇妻”,另一边电影组却还在搭《妖猫传》的实景布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计算方式,在同一个地方交汇。短剧这里按秒计算着观众的注意力,电影那边则按每帧的视觉细节雕琢。这场横竖之争,也许最终会告诉我们,技术颠覆所有规则之后,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值得被记住、被珍视、能留下永恒的。你怎么看?

来源:耕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