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有个考生今年高考后填报了西藏大学,他妈妈对着镜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事儿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评论区吵翻天。妈妈说儿子考了530分,家里又没人能帮忙带孩子,想着娃儿要去西藏上学,心里憋不住劲儿。
河南考生报西藏大学,三千公里母子分离,高原人生第一课开篇。
河南有个考生今年高考后填报了西藏大学,他妈妈对着镜头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事儿在短视频平台火了,评论区吵翻天。妈妈说儿子考了530分,家里又没人能帮忙带孩子,想着娃儿要去西藏上学,心里憋不住劲儿。
孩子爸走了好几年,娘俩一直住一起。疫情期间隔离过一个月,高中住校两周回趟家,这次要去的地方离家3000多公里。妈妈说以前下班回家还有个热乎气儿,以后就剩她一个人了。有人留言说她矫情,她直接怼回去:“你们没当过妈怎么知道?”
学校老师早打电话劝过她了,说西藏大学虽然是211,但分数在河南能上的大学实在不多。孩子填了四十多个志愿,最后还是中了。妈妈说当时不愿意,可实在没其他选,只能认命。
西藏大学在拉萨,离布达拉宫不远。分数线530分,在河南只能上二本,这分数去西藏能读个211。学校有保研名额,每年7%的比例,考研率15%。学医的临床医学专业不错,计算机和电子信息也行,还有博士点。不过大部分学生毕业都进了体制内,就业率挺高。
妈妈现在担心儿子在高原会高反,特意买了机票先去拉萨看看。网友提醒带头疼药和氧气袋,她记了本子上。有人说没必要带,那边药店都有卖。
河南到西藏的高铁还没通,坐飞机要几个小时。妈妈算过账,寒暑假去看儿子得两千多块路费,但为了孩子前途只能咬牙。她说以后想娃就看看照片,可转头还是忍不住抹眼泪。
学校那边说新生入学有高原适应期,但具体咋安排没人细说。妈妈托人脉问了拉萨的朋友,说冬天暖气足,夏天紫外线强,得提前备防晒霜。她本来不想让孩子去,可想想孩子分数真没更好去处。
这事在网上吵了好几天,支持的说家长太敏感,反对的说为人父母才懂这份心。妈妈发完视频删了,怕影响孩子。现在两口子已经收拾行李,下周就要出发。
儿子倒是挺淡定,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妈妈总唠叨藏区吃啥会不会不习惯,儿子回:“您不是总让我独立吗?”这话把妈妈堵回去了。
西藏大学里河南学生不多,班里可能都是本地人。妈妈担心儿子语言不通,儿子翻出手机里存的藏语学习软件:“我都下载好了。”
临走前一天,妈妈偷偷哭了好几回。她说老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终于懂了啥叫亲身经历。儿子劝她别哭,说大学同学多了就不孤单。可她就是控制不住,总觉得娃儿还小。
收拾到凌晨两点,行李塞满了氧气罐和保暖衣。儿子说别带这么多,妈妈偏要塞:“万一不够咋办?”最后行李超重了,多交了两百块运费。
火车站送别那天,儿子说:“妈您别掉了眼泪。”话没说完,妈妈已经哭出声。儿子擦干她脸上的泪,自己眼圈也红了。上了车才发现火车票是坐卧铺,妈妈后悔没买硬卧。
这事儿现在成了话题,有人说为孩子前途值得,也有人说家长管太多。妈妈说不管怎样路都是孩子自己选的,现在只能默默支持。至于以后咋样,走一步看一步吧。
西藏大学那边开始发迎新材料,妈妈仔细读完在笔记本上记重点。儿子说不用这么操心,她还是每天刷学校官网新闻。离报道还有半个月,家里安静得吓人。
孩子走后,妈妈晚上睡不着,总往儿子房间瞧。现在收拾干净了,空荡荡的床让她想起二十年前刚有这个娃儿。以前觉得日子漫长,现在突然发现孩子长大了。
视频通话费钱,儿子说能省则省。妈妈算了网费,发现用WiFi聊天便宜,就天天往社区活动室跑。管理员问她天天来干啥,她红着脸说想孩子。
学校那边天气预报显示早晚冷,中午热,妈妈又追加寄了件羽绒服。快递员说西藏运费贵,她咬咬牙:“钱不钱的无所谓,孩子穿暖就行。”
这事儿传开后,老家街坊议论纷纷。有人说娃儿运气好,也有人说当妈的舍不得。妈妈从不在外人面前提这事,但路过学校门口总要多看两眼。
西藏那边的同学群已经建好了,妈妈申请想加结果被拒。儿子发消息说:“妈您别闹,班级群家长不让进。”她只好作罢,天天戳着物流跟踪看包裹到哪儿了。
生活还得继续。妈妈现在去菜市场买菜,总想起儿子爱吃的菜。路过文具店看见笔记本,又想起该寄些稿纸。有时候做饭尝不出味儿,才知道是因为又想起孩子了。
儿子说西藏的天空蓝得跟水彩画似的,她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发呆。晚上睡觉不敢开灯,黑漆漆的屋里,眼泪掉在枕头上都没人看见。
西藏大学确实比河南的二本强,这点她清楚。可心里那个空洞,不是文凭能补上的。妈妈在日记本上写道:“娃儿在成长,我也得学会放手。只是这第一步,走得好艰难。”
来源:天道酬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