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4 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会上,首次公开驳斥美国副幕僚长米勒的指控:“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是‘资助战争’的说法毫无道理。我们的能源政策基于国家利益,而非第三方压力。” 这一表态距离印度执政党议员公开宣称 “
山姆挥棒欲牵象,象鼻一卷拒当枪。昔日边境曾摩擦,今朝油价算清账。莫迪高呼国货好,苏杰生访华释暖光。大国博弈非儿戏,自主方能立东方。
拒绝背后的转折:从 “马前卒” 到 “说不者”
2025 年 8 月 4 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在新德里举行的记者会上,首次公开驳斥美国副幕僚长米勒的指控:“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是‘资助战争’的说法毫无道理。我们的能源政策基于国家利益,而非第三方压力。” 这一表态距离印度执政党议员公开宣称 “美国想利用印度对抗中国,被印度拒绝” 仅过去一周,标志着这个曾被视为 “印太战略支柱” 的国家,正与美国拉开微妙却关键的距离。
时间线:美印关系的 “冰火两重天”
时间节点关键事件关系基调2025 年 2 月莫迪访美,特朗普承诺出售 F-35 战机热情拥抱2025 年 5 月印巴冲突,美国高调 “邀功” 称促成停火裂痕初现2025 年 7 月 30 日特朗普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 25% 关税贸易战爆发2025 年 8 月 4 日印度拒绝停止购买俄油,称 “长期合同不可撕毁”公开对抗印度的 “变脸” 并非偶然。从 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封禁 300 余款中国 apps,到 2024 年加入美日澳 “Quad” 军演,印度曾一度被视为美国遏制中国的 “急先锋”。但 2025 年的现实给了莫迪政府沉重一击:美国对印关税从 15% 飙升至 25%,覆盖电子零件、药品原料等关键产业,直接威胁印度 458 亿美元的对美贸易顺差;而特朗普在印巴冲突后公开宣称 “美国调解有功”,更是让印度精英阶层意识到 —— 自己不过是华盛顿棋盘上 “随时可弃的棋子”。
历史镜鉴:印度的 “两面性” 与战略摇摆
印度的对外政策,始终在 “理想主义” 与 “现实利益” 间游走。这种矛盾早在古代便已埋下伏笔。
1.考底利耶的 “曼荼罗” 智慧
古印度政治家考底利耶在《政事论》中提出 “曼荼罗”(Mandala)地缘理论:以本国为中心,周边国家非敌即友,需通过 “六重外交策略”(和平、战争、中立等)维持平衡。这一思想深刻影响现代印度 ——既想借美国之力制衡中国,又不愿放弃与俄罗斯的传统友谊,更需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供应链。2025 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占比达 36%,军工 86% 依赖俄制装备,而 70% 的原料药、50% 的光伏组件来自中国,这种 “三面下注” 的策略,正是 “曼荼罗” 逻辑的当代演绎。
2.从 “阵风坠落” 到 “大豆油订单”
2025 年 5 月 7 日,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驾驶中国歼 - 10C 战机击落印度两架 “阵风” 战机,残骸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法国达索公司事后拒绝回应,暴露印度军工体系的 “万国牌” 软肋 ——花费 88 亿欧元采购的 36 架阵风战机,竟无法抵御中巴联合研制的装备。军事失利与美国关税大棒的双重打击下,印度不得不转向务实合作:2025 年 8 月,印度签署 15 万吨大豆油进口订单,从中国采购价格比南美低 15-20 美元 / 吨,节省成本超 225 万美元,运输时间缩短一半。
3.王玄策 “一人灭一国” 的现代启示
唐朝贞观年间,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印度遭劫,借吐蕃兵击溃中天竺,史称 “一人灭一国”。这一典故如今被印度媒体反复提及,警示 “远交近攻” 的风险。2025 年 7 月,印度外长苏杰生访华时罕见表态:“印中应互为发展机遇,而非竞争对手”,并支持中国主办上合组织峰会 —— 这与 2020 年边境冲突后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恰似对 “王玄策故事” 的历史回响:忽视近邻而依赖远援,终难长久。
战略自主的现实考量:经济、军事与内政的三重压力
印度拒绝美国,本质是 “算清三本账” 后的必然选择。
1.经济账:农业票仓与俄油依赖
印度 70% 的人口依赖农业,而美国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直接威胁莫迪政府的票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印度农产品关税平均达 39%,植物油税率 45%,若妥协将导致数百万小农破产。与此同时,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价格低于国际均价,2024 年节省外汇 120 亿美元,特朗普的制裁威胁无异于 “断粮”。莫迪在 2025 年 8 月 2 日的全国讲话中疾呼:“推广印度制造,保护农民利益”,实则是对美国施压的公开反抗。
2.军事账:“万国牌” 装备的致命短板
印度陆军 70% 的装备来自俄罗斯,包括 S-400 防空系统、T-90 坦克等核心武器。2025 年 6 月,美印签署的高科技防务协议仅涉及 “卫星通信” 等非核心技术,而 F-35 战机采购被印度以 “不急于购买” 为由搁置。更讽刺的是,印度士兵在 2025 年 5 月边境对峙中,因后勤混乱竟用 “冻薯条代替热食”,暴露出军费 35% 流入腐败账户的系统性危机。
3.内政账:民族主义与务实派的博弈
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要求对中国 “强硬”,但工商界已发出警告:抵制中国零件导致手机价格上涨 30%,中小企业成本激增。2025 年 7 月,印度恢复对华旅游签证(要求 10 万元银行流水、仅限北上广递签),并松绑商务签证审批(从 23 个月缩短至 15 天),正是务实派的胜利。《印度经济时报》民调显示,89% 受访者支持 “对华合作优先于对抗”。
地缘格局的连锁反应:美印裂痕与中印 “竞合”
印度的转向正在重塑亚洲秩序。
1.美印关系:从 “典范伙伴” 到 “结构性裂痕”
《印度教徒报》2025 年 7 月 31 日评论称,印美关系已跌至 1998 年核试验以来的最低点。特朗普的 “交易型外交” 彻底打破印度的 “战略甜蜜点”——既想获得美国技术转移,又不愿放弃俄油与中国市场。2025 年 8 月,印度向 WTO 提交对美反制关税清单,涉及价值 24 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标志着 “印太联盟” 名存实亡。
2.中印关系:从对抗到 “有限合作”
尽管边境对峙仍在继续(2025 年 6 月拉达克新增 3200 套印军战术营房),但务实合作已悄然升温:
经济:2025 年上半年中印贸易额达 1384.78 亿美元,中国保持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人文:2025 年 7 月 24 日印度恢复对华旅游签证,系 2020 年边境冲突后首次;
多边:印度支持中国在上合组织提出的 “区域安全共同体” 倡议,反对将议题政治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2025 年 1 月 21 日表示:“中印应探索相邻大国和睦相处的正确道路”,回应了印度外长苏杰生 “亚洲多极化是世界前提” 的表态。
3.地区影响:英国 “不识大小王” 与印巴博弈
在印度调整策略的同时,英国却仍在 “玩火”——2025 年频繁派舰机窜扰南海,试图插手台湾问题。中国国防部警告:“英军若再挑衅,必遭解放军教训”,暗合印度《经济时报》的评论:“某些国家仍分不清谁是真正的地区领导者”。而巴基斯坦在 2025 年 5 月冲突中击落 5 架印军战机后,进一步巩固与中国的 “全天候伙伴关系”,形成对印度的战略牵制。
“有声有色大国” 的自主之路
尼赫鲁曾言:“印度要么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2025 年的印度拒绝美国,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 ——既不想当美国的 “棋子”,也不愿与中国全面对抗,而是在大国博弈中寻找 “战略自主” 的空间。
从考底利耶的 “曼荼罗” 理论,到莫迪的 “印度优先”,印度的外交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实力决定立场。当美国的关税大棒与中国的市场诱惑形成鲜明对比,当 “Quad” 盟友的承诺让位于现实利益,印度的选择实则是历史的必然。
未来,中印关系可能呈现 “斗而不破、合而不同” 的新常态:边境摩擦仍将持续,但经济合作与多边协调成为压舱石。正如王玄策千年前借兵平乱的典故所启示:大国相处,唯有相互尊重,方能共立东方。而那些试图 “挟印制华” 的外部势力,终将明白 —— 大象不会轻易起舞,更不会为他人作嫁衣。
来源:国民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