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这个题材的影视化,尤其是类型化,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这个事件在当年有那么多人付出牺牲,就是为了把日军在东极岛海域的暴行公之于众,结果在去年《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纪录片出来之前,这个事件在我们自己国内都没有多少人知道。
写在前面
今晚聊昨天新上映的国产片——
《东极岛》
因为这篇文绝大部分都是批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吵,我在开头还是叠几个buff说几个优点:
1.首先,这个题材的影视化,尤其是类型化,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这个事件在当年有那么多人付出牺牲,就是为了把日军在东极岛海域的暴行公之于众,结果在去年《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纪录片出来之前,这个事件在我们自己国内都没有多少人知道。
而《里斯本丸号沉没》虽然拍得非常不错,也始终只是个传播体量有限的纪录片,需要更大众化的商业制作,把这个故事拍出来被更多人知道(只是没想到会拍成这样)。
2.电影比较可取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视效,毕竟里面还用了 IMAX 摄影机,冲着这个去看,你应该也能有所收获。这部片还有一个优点是出现了国产工业片很少见的高实拍占比,而且是超高难度的水下动作戏,工业水准是在的,视效层面没有问题。
3.也因为上面这条,我对演员表演没有任何意见,演员拍得都非常不容易,不管是身材还是表演,在这个非常一般的剧本里已经完成得很好了。
好,下面开始聊,为什么我非常不推荐这部片子。
正文
一.
我尤其不推荐看过《里斯本丸号沉没》纪录片,以及了解这个历史故事的朋友去看《东极岛》,因为这个片子的很多改编是和纪录片,还有历史“相矛盾”的。
东极岛的历史原型故事,本身是和《南京照相馆》非常相似的,具体的相似点大概有三个。
第一个是主线。
主线都是活下去+揭露罪证,人物关键行动都是送信息,只不过一个是保护物证,一个是保护人证。
南京是送照片出去,去揭露屠杀,东极岛是救英军,然后保护被渔民救下来的英军去重庆,揭露日本在里斯本丸号的屠杀,为国际谈判争取筹码。
第二个是人物。
南京大屠杀和东极岛海上大屠杀,都是日军在战争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罄竹难书的恶行之一,这种代表性体现在故事里都是没有“兵”的,都是把枪口对准中国平民的事件(主要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不作为)。
但对应的,这两个故事最动人的部分,都是英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是人民作为英雄的故事。
它们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很多抗日神剧的最大区别都是群像,没有孤胆英雄,只有民众集群里的最朴素的正义和血性。
第三个是结局。
结局都是历史书里已知的,短期内都失败了,面对刺刀和子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惨遭屠戮。
南京不用多说了,东极岛的原型故事是在渔民救起几百名英军后,日军再次上岛,对渔民施以酷刑,要求交出这些被救起的士兵,渔民宁死不从,英军为了不牵连救起自己的这些渔民,排队自首,最终都被日军带走,大部分都死在了异乡。
但这两件事长期看又都成功了,南京最终把照片送出去了,东极岛最后藏起来了三名英军,并且护送他们返回了大陆,最终到达重庆,都完成了对罪恶的揭露。
我无意拉踩,但两个故事的底层逻辑实在是太像了,导致主创在写剧本的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很像,只是《南京》做对了,《东极岛》大部分都做错了,我只能对比着聊。
二.
首先,对主线的选择,这个问题要最先解决是因为它涉及人物动机。
比如如果南京的主线是送照片,那你就要解决老百姓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大义。
同样的,如果《东极岛》主线是救起和保护作为人证的英军,那也要解决老百姓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
《南京》非常聪明的地方是,它把主线处理成了最接近我们普通人的“这些人如何活下去”,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巧妙地唤醒这些角色的民族大义,最终靠一个反转和蒙太奇,给了观众把照片成功送出去的冲击。
但《东极岛》的选择是相反的,它把主线处理成了“渔民为何不活了”。在里斯本丸号沉没之前,它加了一段历史里不存在的故事——一个英军战俘因为炮击意外坠海,被吴磊救起,藏进了村子,日军上岛要人,屠杀了不知情的村民,也导致了吴磊这个角色的被俘和最终的死亡。
然后在这里制造了村民内部的对立,也就是“忍”和“忍无可忍”的对立,前者是大部分村民,他们害怕日军,所以只想忍着,后者是吴磊的哥哥,朱一龙的角色,他一心要为死去的身边人复仇。
最终再用剧情逐步去证明朱一龙是对的,村民们在面对日军要屠村的时候,终于彻底觉醒,决定把生死置之度外,完成救人的义举。
这条主线独立来看当然没什么问题,从非常宏观的角度,去谈对侵略者的忍让换不来胜利,这肯定是对的,个体角度大家活下去是本能,这也是对的。
但是当你把他放进真实历史,具体的人上,以及放到整个电影里去看的时候,会发现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和当年渔民的口述和历史记载相矛盾了,渔民并没有从怂包变成英雄的过程,他们在一开始就是英雄,而且动机非常纯粹,因为海上有人遇难了,我们必须要救,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图为 2015 年浙江日报报道
我知道,这个史实作为电影里的人物动机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加工,但加工不能与第一手史料里的事实相矛盾,这是创作常识。
第二个带来的,是这个片子最大,也最致命的问题——渔民群体在结局之前,都作为朱一龙这个角色的衬托性角色而存在,这就把电影引入了“孤胆英雄”这般非常好莱坞主旋律的类型里面。
这点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编剧面临的第二个选择,写群像还是写孤胆英雄。
二.
《东极岛》选了孤胆英雄。
当然,这几年很多不错的主旋律都是好莱坞拍法,好莱坞拍法本身不是问题,但东极岛这个原型故事,最大的忌讳,就是放弃群像,选择个人英雄。
为什么?
我继续拿《南京照相馆》举例,你们能想象刘昊然那个角色突然化身战神,一把小刀连杀四个荷枪实弹,端着刺刀的日本兵吗?
《东极岛》就是这么做的,原型故事里村民没有杀人都是智取,因为杀人会给日本人屠村的借口,况且以渔民的战斗力去对抗日本一支小队也并不现实。
但《东极岛》非要这么写,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百姓都是不在镜头里出现的,只有作为朱一龙的角色,忙得像《战狼》里的吴京,救人,杀敌,最后他像蜘蛛侠救火车一般,徒手拉着正在被吸入漩涡的小船,把他的船绳和救援船的船锚系在了一起,牺牲自己救了一船人的性命。
我猜测编剧是知道渔民必定没有那么强的战斗力的,所以在一开始就给了男主海盗之子的额外身份,但这就让这个《东极岛》离那座东极岛更远了。
退一万步说,哪怕我把它作为一部孤胆英雄类型的主旋律商业片去看,这种写法依旧是对人物的伤害很大的,男主疲于奔命,除了和弟弟之外,他和任何角色都没有建立起来有效的勾连,一开场剧情设定上他和渔民一南一北老死不相往来,看完全片,你会发现他好像和渔民们真的没见过几次。
就连日本军官都有脱帽才杀人的设计,英国士兵有身上纹身和举旗帜的细节,朱一龙的角色作为男主有什么?
前半段救弟弟,中间杀日本人,后半段救英国人,动作戏挤压了这个人物的情感空间(朱一龙“杀神附体”那几段其实演得很好,但在这个片子里,这种戏放进去毫无意义,是浪费演员的能力)。
我知道这样的拍法最能刺激大众的情绪,但我们不能把这个凸显中国老百姓的伟大的壮烈故事,变成了粗暴又流俗的复仇“爽剧”。
三.
我们再说最后一个编剧改编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东极岛》的另一个大问题,对结局的选择。
我们开头说了,南京大屠杀和东极岛海上大屠杀,都是有阶段性结局的,比如对于南京来说,一个人的存活可以作为结局,一张照片被送出可以作为结局,最后的大审判可以作为结局。
《东极岛》也是,你可以拍成功救下英军的时刻作为结局,也可以拍救人后日军登岛要人,渔民宁死不从,英军报恩自首的悲情作为结局,更可以拍渔民护送三位幸存的英军战俘去往内陆,像南京一样把日军罪行公之于众作为结局。
那最后《东极岛》选了什么呢?
选了第一个,停在了渔民出海救人成功,这当然没问题,但问题是电影模糊了后面发生的历史。
故事停在了朱一龙的角色救人牺牲的地方,然后出现了几段文字,大意是因为中国渔民英勇救人的行为,英军中的其中一些人得以回到家乡,也因为中国渔民的出现,日军放弃了屠村的计划。
我能理解这个选择,因为真实的故事,救人其实只是个开头,真正的“结局”是失败了的,是让观众非常憋屈的,很显然从任何角度考虑,主创不能也不敢这么拍。
没拍后续的结局,自然也不能拍渔民如何智斗藏人,最终把人证送出去的壮举,因为没有因果前情了,但这样处理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把故事改编得这么“解气”,必然不能在结尾让观众知道其实后续的真实历史很“憋屈”,不然就是功亏一篑,那只能模糊。
所以它把最后村民藏起来的三个英国战俘,因为村民的义举回到家乡,模糊成几百名被救起的英军中的“一些人”,把日军后续登岛要人,在村民各种博弈下放弃屠村,模糊成只是因为渔民救人,日本人就放弃屠村了。
用好像看上去没错的“模糊”的话,让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产生和真实历史完全不同的理解。
更严重的是,对于结局来说,电影还制造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
历史记载里是没有朱一龙这样一个战神的,没人杀了那么多日本人,本身日军的无耻恶行来自于“你们私藏战俘”,所以日本人找不到屠村的借口,最终考虑国际影响,决定只要渔民交出英国人,就放弃屠村计划。
现在朱一龙的角色的杀敌行为。导致结局这段话以及真实的历史根本不可能发生,像平行宇宙一样,当中间一个节点变了,再拉回原本的结局是很不可信的。
让英雄去杀敌,我知道为了让当下电影院的我们出口恶气,也确实出了,但因此创造了一个历史的平行宇宙,那我们的缅怀,感动,愤怒到底算什么呢?
音乐/配图/《东极岛》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