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续,瞎聊一天是一天。先跟各位汇报两件事:一件是今晚喝了500ml啤酒,有点上头,写得不好,多多包涵。另一件是从昨晚到今天有点事,耽误了准点发文。
继续,瞎聊一天是一天。先跟各位汇报两件事:一件是今晚喝了500ml啤酒,有点上头,写得不好,多多包涵。另一件是从昨晚到今天有点事,耽误了准点发文。
绍熙五年四月,宋孝宗赵昚真得不行了,躺在龙床上,有出气没进气。
孝宗一生是出了名的孝顺。可是,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成穆皇后郭氏一口气给他生了四个儿子——赵愭、赵恺、赵惇、赵恪。
不知是造了什么孽,老大、老二、老四全没养活,只有老三赵惇躲过命运的追杀,活了下来,成了后来的宋光宗。
赵惇跟他爹截然相反。孝宗是以过继儿子的身份,继承了宋高宗的大统,对宋高宗比亲爹还亲。赵惇对孝宗比仇人还仇。
听说孝宗不行了,太后吴氏和丞相留正趴在龙床前痛哭不已,问孝宗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孝宗含糊不清地说道,想见一见儿子。
太后就派侍女去找宋光宗赵惇。找了半天,才在玉津园找到赵惇,正跟太子妃李凤娘嬉戏游玩,死活不肯去见亲爹最后一面。
半个月后,宋孝宗真的咽气了。弥留之际,呼喊赵惇小名“五儿”。托孤大臣宰相留正看不下去了,带领文武百官去请赵惇,希望赵惇到重华宫,跟太上皇临终见上一面。
赵惇一看这阵仗,就知道留正这伙人的来意,起身就要躲。留正能让你跑了,一个箭步上前拽住光宗,群臣紧随其后,一窝蜂拥上去,抱住宋光宗不让他跑。
留正说,太上皇危矣,陛下得去见一上面。
宋光宗没有好气地回答说,我也病了,去不了。
说完,宋光宗使劲挣脱,留正就拼命往后拽。到这份上,二人顾不上君臣体面。
拉扯中,留正用力过猛,把宋光宗的龙袍给扯烂了。这下可把赵惇给气坏了,当场下旨,将参与拦驾的留正等人,全部停职收监。
赵昚躺在龙床上,左等右盼,儿子没有盼来,等来的是群臣被收监的消息。一时气火攻心,一口气没上来,崩了。
赵昚这一生真够苦哈哈,给宋高宗当了一辈子好大儿。自己死后,却没有人给自己当儿子。
不一会。大臣送来了宋孝宗驾崩的消息。大臣对宋光宗说,你爹死了,当儿子的得去发丧,这一回陛下没有推脱的理由了吧。
宋光宗躺在床上回复说,我这当儿子的也快病死了,下不了床,发丧的事,你们按程序办即可。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对皇家父子,真正做到了老死不相往来。
是什么原因,让赵昚和赵惇父子,宁死不相见呢。
说来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南宋帝位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另类。
首先是开国皇帝赵构没有生育能力,亲兄弟和侄子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网打尽。为了不让赵宋江山毁在自己手里。
绍兴二年,赵构就从赵匡胤后人中,寻找远房子侄当接班人。经过层层海选,赵匡胤六代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赵子偁的儿子赵伯琮成了最佳人选。
绍兴三十二年,赵构这个皇帝当够了,反正自己没有儿子,皇帝当得再牛掰,为了谁呀,何必去受这份罪,干脆把皇位禅让给继子赵奢,自己颐享天年去了。
赵奢登基后,满腔雄心壮志,一心效仿岳飞北伐。起用了主战派张浚,君臣二人整天在沙盘模拟北伐。
赵构听说这事后,急了。立刻把赵昚叫来训话:
大哥,我听人说,你要北伐,是不是真的?(宋朝人管长子叫“大哥”,就跟南方人管闺女叫“小妹”)
赵昚沉默不答。
赵构叹了口气说,你的能力比我如何?
赵昚回答,孩儿不及父皇。
赵构又问,张浚比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如何?
赵奢回答,不及中兴四将。
赵构说,那就对咯。我在位时,满朝文武人才济济,都干不了北伐这事。你要想北伐,就等我死了后再说吧。
赵昚表面顺从,背地里还在跟张浚讨论北伐。
隆兴元年,金国那头出了一个野心家——海陵王完颜亮。这货弑君篡位后,经常到宋金边境挑事,总想南征灭了宋朝。
这就给了赵昚、张浚等主战派开战的借口,隆兴北伐就此开始。结果,真如赵构所言,南宋输得裤衩都没了,签了一份“隆兴和议”,每年给金国银绢20万,老实了。
隆兴北伐失利,对赵昚打击很大。打这开始,赵昚变得怀疑人生,一蹶不振。对皇位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十五年后。
淳熙十六年正月,赵奢干脆下诏,禅位给儿子赵惇。
本来,老皇帝放弃权力,主动禅位给新人,这是比肩尧舜的美谈。
可是,禅位后不久,赵奢就后悔了。禅位给儿子赵惇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儿媳妇李凤娘和皇孙赵扩太不靠谱。
儿媳妇为人彪悍,经常不把自己这个公公当回事儿,整天“老不死的”挂嘴边上,还跟儿子合起伙来气自己。
皇孙赵扩生性愚钝,一点没有遗传老赵家的气质,浑身透露着他姥姥李家暴发户土财主气息。更要命的是,皇孙赵扩头脑简单、体弱多病,喝一点酒就吐,吃点凉水果就闹肚子,这哪是太祖后人,社稷之君。
赵奢每每想到这,就茶不思,饭不想。越想越害怕,生怕老赵家的江山毁在自己儿孙手里。
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极其荒诞的决定。
——让宋光宗赵惇写个承诺书,将来把皇位传给二哥的儿子赵抦。
其实,赵奢的焦虑是多余的。宋宁宗赵扩并不是傻,只是心地善良,没有帝王的杀伐决断,当一个守成之君没有任何问题。
1187年,太爷爷赵构去世,19岁的赵扩亲自扶着灵柩到阴山安葬。路上遇见农民在地里干活,赵扩感慨:我平时活在皇宫养尊处优,居然不知道百姓生活如此艰苦。
高宗攒陵,上力请护送道间,因见田家作苦之状,谓左右曰:居常在禁中,安得知此。
后来,事实证明赵昚的判断是错的。赵扩活了57岁,一生节俭,虚心纳谏,把南宋经济和人口推向了顶峰。
也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嘴上不把门,赵奢隔代指定接班人的消息传出了宫外,搞得天下议论纷纷。宋光宗赵惇对老爹的行为,非常气氛。就因为这件事,父子到死不肯相见。
这还不是滑稽的,更滑稽的在后头。
赵惇不给亲爹服丧一事,让太太皇太后吴氏非常生气。
老太太就发话了,既然皇帝身体不适,看样子时日无多,老赵家该考虑换一个人当家了。
别看老太太是一介女流,政治手腕炉火纯青。当年,就让不听话的孙儿赵惇从皇位上卷铺盖走人,挪到了太上皇位置上。
皇帝由谁来当呢?
两个候选人。一个是二孙子赵恺之子,吴王赵抦。另一个是赵惇之子,嘉王赵扩。
一番权衡,老太太同时给两人下了进宫谈话的口谕。
吴王赵抦不知道奶奶是同时找他们堂兄弟谈话,以为是宣他入宫当皇帝。接到诏书后,差点乐疯了。
南宋有一个传统,王爷变成皇爷后,要打开王府大门,让百姓随便进去抢东西,就当作是给大伙发的红包。
皇位八字还没一撇,赵抦就提前和临安百姓祝贺了。
等赵抦进宫后,傻眼了。
吴老太后对赵抦说,原计划是让你接任皇位的,考虑到长幼有序。赵扩是你哥,你就让他先做,你再等一等,事后接他的班。
吴王赵抦一听,脸都绿了。我这红包都发了,王府也让临安百姓抢了,你告诉我没这事。
旁边的赵扩一听,要让自己当皇帝,吓得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奶奶,孙儿做不了皇帝,让吴王去做。
知閤门事韩侂胄一看,未来皇帝跑了,立马去追。赵扩和韩侂胄围着柱子闪转腾挪。赵扩本就是一个病秧子,怎么可能跑得过韩侂胄。
韩侂胄抓住赵扩后,吴老太后发话,来人,把黄袍拿来,给他穿上。
南宋第三次权力交接,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完成的。这样的剧情,放在其他朝代根本不敢想象。
来源:首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