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9日讯在山东半岛潍河中游,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宛如一颗生态明珠般闪耀其间。作为国家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峡山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9日讯在山东半岛潍河中游,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宛如一颗生态明珠般闪耀其间。作为国家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峡山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真谛。
一边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峡山水库碧波荡漾,守护着300多万群众的饮水安全;一边是遍野艾草变身 “金疙瘩”,铺就乡村振兴的绿色大道。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株草,都诉说着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故事。
守好 “大水缸”,科技筑起立体防护网。峡山水库总库容 14.54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2.6亿立方米,是潍坊乃至胶东地区的 “生命之源”。为守护这汪清水,当地创新构建 “人防 + 物防 + 技防” 立体化防控体系,让水源地安全无虞。
人防上,水上生态警务中心与多部门联合执法,合署办公严打侵水涉渔违法行为;“检察官、法官+执法巡逻” 机制将环境审判与生态修复衔接,实现 “惩治、修复、赔偿” 一体化。物防上,环库防护网实现全封闭管理,坝顶和跨河桥设置的限宽限高设施拦住了危险车辆;三河入库口的导流渠、蓄污池像 “过滤网”,把污水挡在水库之外。技防更是藏着 “黑科技”:投资3500万元的现代化管理矩阵实现高低空立体监控,24小时在线的水质监测站和生物预警站实时 “把脉”水质,高温汛期还会加密检测频次。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合作的蓝绿藻防治中心,用生态浮岛、增殖放流等 “绿色疗法” 守护水质,让 “人放天养、鱼水互养” 的生态模式落地生根。
更值得一提的是,29.16亿元的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工程终结了 “中水入库”历史,5.87亿元的胶东调蓄工程让水库告别 “库干无源”,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这库清水成为可持续的生态资本。
种好 “小草药”,全链激活生态价值。在峡山,野生艾草可不是普通杂草,而是乡亲们的 “致富草”。得益于水库滋养的优良生态,这里的艾草叶片小、精油含量高,制成的艾绒渗透性强,成了市场抢手货。2019年,峡山区被授予 “世界艾灸之都”,这抹绿色更成了金字招牌。
艾草产业的崛起,始于对 “边角料” 的巧利用。当地盘活村边、屋边等 “五边” 零散土地,用 “村集体 + 龙头企业 + 农户” 模式建起 2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亩均增收2000元。“光伏 + 艾草” 的创新模式,让土地在发电的同时长出 “金疙瘩”,生态效益节节高。
在山东艾福堂健康科技集团的带动下,艾草实现 “全身上下都是宝”:深加工出艾条、精油、艾香等六七十种产品,年加工能力达500吨。企业构建的 “产、学、研、销、养” 生态链,不仅有生产研发中心,还有艾灸博物馆、康养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连续三年承接的 “全民艾健康” 项目,培训6000余名艾灸指导员,建设近2000家示范点,免费发放85万套艾灸器具,让艾灸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今,艾灸博物馆成了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艾灸+文旅” 模式更让生态资源变成 “摇钱树”。
从水库的 “立体化防护” 到艾草的 “全链增值”,峡山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双赢的路子。水库的优良生态滋养了高品质艾草,艾草产业的收益反哺生态保护;“三清一净” 专项行动让乡村变美,美丽环境又吸引资本投入。这正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写照 —— 守好生态底线,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优势就能变成经济优势,美丽风景就能变成 “美丽经济”。
如今的峡山,清水长流、艾草飘香,生态宜居、产业兴旺。这片土地的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发展的必答题。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幸福生活的靠山。
闪电新闻记者 耿琰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