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年代的古玩市场刚解禁那会儿,玉器还算是稀罕物。那时候的老玩家,口袋里揣着放大镜,蹲在地摊上翻翻捡捡,偶尔真能碰见些老东西。
八十年代的古玩市场刚解禁那会儿,玉器还算是稀罕物。那时候的老玩家,口袋里揣着放大镜,蹲在地摊上翻翻捡捡,偶尔真能碰见些老东西。
一块和田籽料,皮色自然,雕工古朴,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摊主却当普通石头卖。那时候的漏,是真漏。
后来电视台鉴宝节目火了,事情就开始变味儿。主持人拿着块“汉代玉璧”问专家值多少钱,专家张口就是几百万,台下观众眼睛都直了。
一夜之间,人人都觉得自己家祖传的玉佩是国宝,地摊上的“红山文化玉龙”突然多了起来,个个号称“出土货”,其实全是河磨玉加酸咬出来的。
玉器这行当,水最深的就是鉴定。早些年,藏家迷信专家,觉得戴眼镜的老先生一上手就能断代。后来发现,有些专家看东西全凭心情,同一块玉,今天说是战国的,明天就能变成明清仿。
更离谱的是证书:花几百块,地摊货也能变成“和田籽料”,附赠一张烫金字的“权威鉴定书”,裱起来挂墙上,瞬间身价翻十倍。
造假的人也跟着升级。河南某地的作坊,专门仿高古玉,做旧手法炉火纯青。
酸蚀、土埋、甚至用头发丝缠着玉器烧,就为了做出“千年血沁”的效果。东西往市场一摆,配上个“祖传”“早年出土”的故事,不少藏家乖乖掏钱。等发现上当了,人家早换地方继续卖。
民间藏家最憋屈的,是东西再好也进不了大拍。拍卖行张口闭口“流传有序”,可哪块古玉能拿出乾隆年间的发票?
最后能上拍的,要么是早年流出海外的“回流货”,要么是某名人家族的“旧藏”,普通藏家的东西,再开门也没用。
反倒是一些小拍公司,专坑外行。收你几千块“图录费”,再安排几个托儿在拍卖会上举牌,营造火爆假象。最后东西流拍,钱照样赚。藏家捧着“参拍记录”回家,才发现自己连被骗的资格都没有。
这两年,玉器市场又换了个玩法:直播带货。主播拿着强光手电照玉,嘴里喊着“老坑翡翠”、“羊脂白”,评论区一片“抢漏”的呼声。
可真正懂行的都知道,好玉哪需要这么吆喝?灯光一打,青海料都能照出羊脂白的质感,等收到货,才发现是块乳化玻璃。
更讽刺的是,有些直播间专门卖“高古玉”,号称“生坑未清理”,还带着“朱砂沁”。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真要是刚出土的文物,哪轮得到直播间叫卖?
可偏偏有人信,买回去当宝贝供着,殊不知那“朱砂沁”是红漆涂的,泡水就掉色。
市场烂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人醒悟。现在的老玩家,早就不信什么专家证书,更不会去拍卖会交智商税。
看玉,先看料,再琢磨工,最后才是断代。籽料就是籽料,山料就是山料,俄料、青海料、韩料,分清楚了再谈价格。
真正的高古玉玩家,反而低调得很。他们不混论坛,不晒朋友圈,收东西全靠圈子里的口碑。
一块战国的谷纹璧,开门到代的,不会拿去鉴定,更不会上拍,圈内人看一眼就知道值多少。这种玩法,才是玉器收藏的本源:东西说话,人少掺和。
玉器市场要想健康,光靠玩家自觉不够。鉴定得有个标准,拍卖得讲点诚信,造假的总得有人管。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试水“备案”,虽然还没普及,但至少是个方向。
至于那些还在直播间喊着“帝王绿”、“千年血沁”的,就让他们继续演吧。真正玩玉的人,早就不看这些了。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