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东西真能‘看懂’庄稼啥时开花、啥时需要灌溉?”8月8日,鲁山县下汤镇植被与物候观测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几位闻讯赶来的村民围在一旁,满是好奇和期待。
顶端新闻记者 孙超 实习生 张祎
“这东西真能‘看懂’庄稼啥时开花、啥时需要灌溉?”8月8日,鲁山县下汤镇植被与物候观测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几位闻讯赶来的村民围在一旁,满是好奇和期待。
“能!”平顶山市气象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郑飞用巧妙的比喻回答大家:有了这套设备就像田里有了“气象哨兵”,能24小时“不眨眼”,实时捕捉作物冠层温度、土壤墒情温湿度,自动记录植物从发芽、展叶到开花、结果的细微变化。
“所有数据直传‘智慧大脑’,指导大家科学安排农事,到时候咱们啥时浇水施肥、咋安排农活,心里就有底了!”郑飞的话让大家看着设备的眼神更加期待。
农田里,只见白色立杆稳稳扎根,精巧的太阳能板高效供电,气象传感器和摄像头如同“眼睛”专注凝视作物,深入土壤的探头默默感知墒情地温。不久后,这套总投资120万元的植被与物候观测系统、遥测式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即将正式“上岗”,这一项目也将填补平顶山市山区植被生态自动化监测的空白。
对于“靠天吃饭”的山区农民,这“气象哨兵”就是期盼已久的“定心丸”。“播种时等雨等得心焦,老经验哪赶得上老天爷变脸快?”下汤镇党委书记赵辉感慨。自平顶山市气象局驻村工作队入驻,便紧盯农民“急难愁盼”,积极整合资源,硬是把前沿科技引进了山区的田间地头,让村民们从“看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让大伙儿丰收的底气更足了!”赵辉表示,这一项目不仅为下汤镇防灾减灾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更能精准指导农业生产,提升气象干旱预警预报水平和农田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请来“气象哨兵”,是平顶山市气象局派驻红义岭驻村工作队推动乡村振兴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自驻村以来,郑飞迅速摸清民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低保政策2人、残疾人1人。持续优化党群服务中心,让“小阵地”焕发“大作用”。建立乡贤智库台账,鼓励村庄“能人”共同破解旱期用水难题,激活村庄内生动力。帮助村民拓展棉枣、艾叶等特色产品销售,促进群众致富增收。积极联系制菌原料收购商,让栎叶变废为宝,既增收又消除森林防火安全隐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而这套即将全天候运转的监测系统,无疑是播下了一颗“智慧种子”,让科技在山区“生根发芽”,守护农民的生产生活,让农业丰产丰收的希望愈发清晰。
来源:郑郑农村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