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1:35 2

摘要:在华夏大地的广袤沃土上,蕴藏着自然山川与乡土文化的独特馈赠。从深山的山货、水乡的水产到非遗的文化产品,一件件极具地域标识的“土特产”成为别具乡土物产风味、承载乡土文化魅力的特殊商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沃土上,蕴藏着自然山川与乡土文化的独特馈赠。从深山的山货、水乡的水产到非遗的文化产品,一件件极具地域标识的“土特产”成为别具乡土物产风味、承载乡土文化魅力的特殊商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土特产为代表的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主攻方向,点燃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筑牢了农民致富增收的产业根基。

近年来,全国土特产消费市场快速形成,越来越多的“土特产”走出乡村,走向百姓餐桌。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组织开展三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培育土特产品牌总数达到226个,江西的赣南脐橙、新疆的库尔勒香梨、云南的普洱茶等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网红”产品。然而,土特产消费的网络走红也暴露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些困境,由于缺少产业规划、准入门槛不高、小微经营散布,出现了生产标准难以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内卷式竞争,产业链聚集效应差、延链慢、附加值低等问题。推动土特产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迫切要求。

深耕产业化,实现土特产延链蝶变。产业化经营为“土特产”装上强劲引擎,实现“土特产”从田间地头到广阔市场的华丽蝶变。加快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提升土特产产品质量、实现产品标准生产、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根本之策,也成为土特产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精准聚焦县域产业根基与特色,规划产业发展路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产业相关标准;强化领军企业与合作体的培育,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塑造地域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由分散向集约转型,以集群效应提升质量与效益。要从“延链、补链、强链”着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转型升级,创新“土特产+生态游+乡土情”的农文旅融合业态,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要以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将智能农机装备、生物育种技术、数字化管理系统深度融入生产全链条,搭建物联动态监测平台,运用数据精准分析市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衔接。

突出特色化,提升土特产品牌效应。土特产重在“特”字,不同地区迥异的自然风貌、农业资源以及风土人情都积淀着“特”的深厚渊源,要围绕名特优新、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等,放大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走好特色路。各地政府需依托本土资源优势,谋定而后动,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引导土特产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品优品,形成差异化的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是消费者识别和选择的重要依据。品牌化经营应以卓越的产品质量筑牢根基,以核心技术驱动品牌创新,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品牌美誉度。在品牌化经营策略上,要着力塑造品牌效应,加强品牌建设,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以情感消费为引擎,结合当地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增加文创元素,使土特产成为传递乡土情感、凝聚乡愁、传递归属感的文化名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IP。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品牌保护意识,从商标注册、侵权治理、质量提升和宣传引导等关键环节入手,持续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切实维护品牌形象和声誉,为品牌化经营筑牢根基。

加速数字化,助力土特产流量出圈。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兴起,名主播带货、村支书直播、田间地头产地溯源……形式多样的流量助推下,打破了土特产囿于县域、难觅销路的困境,使土特产搭上“网红经济”的快车道,成为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热销品。据统计,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电商直播助农已经成为土特产出圈出彩的新赛道,不仅扩大了土特产的知名度,而且还渗透至产业链后端,倒逼智能化物流、冷链运输加速布局,驱动供应链持续优化,有力推动土特产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大步迈进。同时,土特产“出圈”也增加了地域风情、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各地结合文旅产业的组合拳,往往可以打造极具IP色彩的地域名片。新业态蓬勃发展之际,规范引领至关重要。为确保土特产网络化经营行稳致远,需加快制定契合行业特性的精细标准,让从业者有章可循;着力提升主播专业素养与道德水准,使其成为优质土特产的可靠代言人,为直播带货行业筑牢规范根基,推动数商兴农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共享化,激活土特产致富增收。各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形成联农带农机制,不仅有助于实现从家户生产到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更是使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户的应有之义。各地政府要以政策“造血”,聚焦新型农机购置、技术研发,缓解资金压力、撬动技术迭代;以财政“输血”,税收优惠应量体裁衣,依产业特性实施阶梯式减免,降低运营成本、护航可持续发展;以基建“活血”,搭建数据平台动态监控市场供需、价格波动、物联信息,助力经营主体精准决策,降低市场风险。以人才“补血”,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农技人员构建培训团队,送技上网、下乡,传授种植养殖前沿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户与经营主体素养。进一步鼓励多种模式的集约化经营,推动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契约,保障农产品销路;引入合股机制,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等入股,参与利润分配,共享产业红利;试行利润返还,将加工、销售增值收益按比例返还农户,以共享化激活利有所享,带动农户成员更多分享产业链增殖收益。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